辽宁全面振兴逢九大历史机遇
■“等不起”的责任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这“三感”时时回荡在领导干部们的耳边
■启动三个“倒逼机制”,自我加压,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寒冬已至,2014年正步入尾声。但眼下在辽宁,没有人 “猫冬”赋闲,而正紧锣密鼓地启动一个新的开始。
11月13日至14日,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和省长李希带队的辽宁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学习考察。短短两天,从城市规划馆到张江高科技园区,再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家认真听、仔细记,争抢提问,努力学习并寻找着可在辽宁复制、推广的制度和经验。
风尘仆仆、马不停蹄,代表团成员连续作战的镜头,仅仅是这个冬日里,我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状态的一个缩影。
其实,从8月28日,接到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28号文件)这个文件的那一天开始,全省很多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就已经行动起来。
28号文件给辽宁打开了“机遇之门”。这些千载难逢的机遇,简单概括起来有九大项,有对民营企业的,对国有企业的,对科技创新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对完善城市功能的,对开放战略的,对金融发展的,对民生保障的,对农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等等。
古人云,见机不遂者陨功。
抢抓机遇,是当下辽宁每个领导干部的“命题作文”。
新战略打开辽宁发展新空间
过去十年,实施振兴战略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总体上仍然是阶段性的,还不稳固、不平衡、不全面,制约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并未根本消除。辽宁仍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没有构建起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人人参与、平等发展的制度环境;创新投入与产出明显不足;三次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央企与地方经济融合程度不深;资本市场发育迟缓,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够。
特别是,今年以来,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全省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经济增速稳中趋缓,稳中有忧。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经营困境仍未改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保障民生的任务仍然繁重。
一系列问题扼住了辽宁发展的咽喉。怎样切开瓶颈,走出困局?
辽宁在思考。
中央领导同志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
2013年8月28日至3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考察,着重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增添原动力。
2014年3月26日,李克强总理到辽宁考察,也为辽宁指出改革创新的方向。
6月10日至18日,中央办公厅督查室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总工会相关工作人员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组成专门调查组,赴辽宁进行了回访调研。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办公厅回访报告上对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出重要批示。批示高屋建瓴、提纲挈领、思想深刻,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层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意义作出了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同时,深入分析了当前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举措、新要求。
特别是,批示把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发展,放到时代与全局的大坐标系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全新的坐标中,辽宁的 “横坐标”和“纵坐标”都被无限延长,发展空间豁然放大。
就像一把“金钥匙”,一下子打开深陷困惑的辽宁老工业基地的 “迷局”。
7月3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 《若干意见》)和28号文件。 8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28号文件,《若干意见》也正在酝酿出台。
东北。辽宁。
瞬间,被密集出台的政策、利好消息和发展机遇包围。
35项举措 送给辽宁政策“红利”
28号文件全文共8800余字,包括11个方面35条措施。用省政府研究室主任乔军的话讲,“字字皆机遇,条条是红利”。将其归纳、细分,可以概括为以下九大方面:
民营企业如鱼得水。 28号文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松绑、放权。辽宁的各类市场主体将在“下放审批”、“减少审批”等新政关键词的作用下竞相迸发活力。当市场被激活,民营企业便如鱼得水。按照28号文件,社会资本能参与国家级重大投资示范项目,民间资本能设立民营银行,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也可广纳民间资本、外资以及各类新型社会资本的加入。
国有企业轻装上阵。 28号文件的“重头戏”之一是助力国企求突破、甩包袱。辽宁国企多、负担重,改革的难度也大,28号文件鼓励并支持国企改革先行先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28号文件的支持下,国有资产能够资本化、证券化,企业管理层、技术骨干、员工可以出资参与企业改制,中央企业与地方将共建产业园区,国企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望用两至三年时间得到妥善解决
科技创新冲破障碍。 28号文件是推动辽宁科技创新的“有形之手”。其“形”在于利用政策、资金、项目进行多方面扶持,例如,设立引导创新链整合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对东北给予重点支持。
产业结构升级加速。辽宁要振兴,关键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文件中,辽宁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的方向更清晰。传统优势产业方面,国家重点工程将优先采用国产装备,还将扶持优势装备走出去;新兴产业方面,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以及航空企业都将获国家重点培育;服务业方面,旅游、创意、影视、娱乐、电子商务等都有政策红利,大有可为。
城市功能焕然一新。文件为辽宁各城市启动转型引擎,描绘出宜产宜居的新蓝图。借助政策东风,辽宁的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将由国家拨款支持,城市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可以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来改善,资源型城市也将在资源开发补偿和利益分配共享方面健全机制。
开放战略全面提升。为加快辽宁的开放步伐,28号文件送来了 “助推器”。大连将设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沈阳将建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大连金普新区被确定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丹东将成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铁岭也将建设保税物流中心。辽宁的开放层次和水平全面提升。
金融体系强化支撑。辽宁振兴发展一直纠结于“钱从哪里来”的问题,28号文件将帮助辽宁解决这个 “短板”。相关政策十分解渴,包括:试点民营银行、设立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设立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发行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企业债券,等等。
民生福祉切实保障。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28号文件的民生政策含金量极高,如提供资金支持,让棚户区改造速度更快;提供政策倾斜,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员安置等一系列问题;提供针对性举措,确保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农业、生态、基础设施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凭借。 28号文件释出政策利好:国家涉农资金将进一步对东北倾斜;工业废弃地和老矿区的治理再生将由政府支持,通过市场运作;京沈、沈丹、丹大等快速铁路,铁岭至本溪等高速公路,大连新机场、沈阳机场二跑道建设都将加快推进;还将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
自我加压开启“双向模式”抢占先机
机遇是有时效的。
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厚爱,35条政策倾斜,各部委不断加大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向东北流动的优质资源和好项目……一系列利好的消息和千载难逢的机遇都向我们扑面而来。但辽宁怎样去迎接这些机遇,靠什么去抓住这些机遇,怎样迅速地把机遇变成自己发展的机会,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离不开一个“抢”字,也就是说,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使辽宁走在新一轮振兴前列,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增长极。
在28号文件正式下发的第一时间,省委书记王珉就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贯彻传达,省长李希先后三次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认真传达学习,研究任务分工。
7月24日,我省及时调整充实了振兴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和省长李希任组长和副组长,并组建了12个重点推进组。
9月24日,与28号文件35条政策对应的一个庞大而缜密的148条任务分工方案,就下发到全省各地区、各部门。 “任务分工实行报告制度,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分解任务,研究制定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并将完成任务情况每个季度书面上报一次”,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发改委主任王金笛介绍。
35条对应148条,而且每条都有责任人和负责单位、地区,本来已经非常细化的方案,还要再分解、再落实,这是为把28号文件每句话每个字都吃透嚼烂,变成可迅速操作的项目,从而把每一项政策都实实在在抓在手上,变成我们自己的发展机遇。
正像乔军所说:“28号文件是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件中明确提及给辽宁的政策,我们要当仁不让,扎实推进;文件中的政策没有指明针对地区,但与辽宁实际情况相适应,我们必须要全力争取,坚决拿到;文件中辽宁目前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政策,我们也要努力跟上,作为一种目标,积极准备。 ”
“我们要以‘等不起’的责任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打破坐等观望的消极依赖思想,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及早准备,抢抓先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讲的“三感”,时时回荡在很多领导干部耳边,也加快了辽宁“急行军”的脚步。
9月中旬以后,为加强地方与央企深度融合,吸引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走进辽宁投资合作,我省密集举办“东北振兴央企辽宁行”、“东北振兴知名企业辽宁行”等活动。 63家央企和252家民企积极布局辽宁、融入辽宁,与辽宁企业展开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经贸洽谈、项目对接,为辽宁新一轮振兴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溪市主动叩响10多家重点央企的大门,广泛寻求合作机会;与10家央企成功对接的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会,跟进进展,力争项目平稳落地。
如果说,抢时间,抢速度,抢政策,抢项目……是“正向”地抢,那么,自我加压,启动“倒逼机制”,挤压我们“肌体”上长久以来,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形成的不适应发展的“问题”,使之迅速恢复健康,则是“反向”地“抢”。
省长李希提出,当前要注重用好三个 “倒逼机制”,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市场倒逼机制”就是用市场倒逼企业调整结构、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新技术、强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优胜劣汰,让企业和企业家都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问题倒逼机制”就是用倒逼机制,聚焦突出问题,改革老工业基地长期形成的不合理、不适应新形势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整改倒逼机制”就是用整改来倒逼我们以更大的力度抓改革、以更大的决心来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无论正向“抢”,还是反向“抢”,方向不同,但殊途同归,就是尽快缩短目标时间,抢占先机。
方法决定结果。改革的“成绩单”是最好的证明。
不少改革风生水起,创造了新纪录。
率先放宽注册资本条件,比全国提前两个月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在全国推出电子版食品生产许可证,办理审批手续工作日由60天减至20天;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轨,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一个意见、七个办法、两个通知”,形成了干部选拔任用各环节系统配套、完整闭合的制度体系,为全国首创……
不少改革大刀阔斧,快步流星。
11月12日,全省自去年开始取消和调整行政职权以来第四次简政放权,共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职权1220项。
同一日,我省首次公布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630项行政审批事项之外无审批。
今年全省共有1099户工业企业完成了生产性服务业分立,分立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119户,完成全年分立计划的109.9%。
全省14个市全部实现了服务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同价,年减轻服务业用水负担约1.4亿元。
……
天寒心热,因为步子走得很急,很快。但我们走得坚定,走得自信。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3年以来,作为 “共和国的长子”,辽宁以那种已经融入血脉的担当、奉献、拼搏、苦干与合作的精神,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役中收获了“黄金十年”。这十年,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最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也是辽宁凝聚信心、充实底气、深挖潜力的十年。
十年再造、十年重生。
站在“黄金十年”台阶上,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一个崭新的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