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学者率先把“十四年抗战”概念引进教材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教科书。去年年初,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大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并视情况修改相关内容。而咱们辽宁是“十四年抗战”的始发地,“十四年抗战”的起点就在沈阳北大营,在“十四年抗战”研究和宣传方面,辽宁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辽宁率先把“十四年抗战”概念引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这是第一部以“十四年抗战”为主线展示给世界的关于“九·一八事变”和中国抗战的历史教材。日前,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专访该书主编、辽宁社科院研究员张洁,解密将“十四年抗战”概念引进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背后故事。
率先把“十四年抗战”概念引入教科书
辽宁社科院研究员、东北沦陷史研究室主任张洁介绍,辽宁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始发地,“十四年抗战”的起点就在沈阳北大营,而在“十四年抗战”研究和宣传方面,辽宁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辽宁学者在调研中发现,适用范围较广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及岳麓书社版本的《中国历史》(八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教材,审定时间大都在十到十五年以上,因此延续的都是“八年抗战”观点。考虑到“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观点并存势必影响青少年对中国抗战史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认识和思考,而且不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认识。2015年,辽宁省委采纳学者建议,决定把“十四年抗战”概念引进中小学地方历史教材,并进入中小学课堂。
重点突出“抗战日”主题
该读本自始至终贯穿“十四年抗战”理念,在序言中写到:“‘九·一八事变’既是‘国难日’,也是‘国耻日’。然而,国难和国耻也激发了东北人民及全国民众抗日救国的不屈斗志。14年间,无数爱国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发地毁家纾难,走向抗日的战场。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部浩气冲霄汉的英雄诗篇。因此,‘九·一八事变’更是‘抗战日’,是中华民族14年不屈不挠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在张洁看来,与传统历史教科书相比较,这一全新的读本在思想和内容方面均有较大突破:首先,它集中体现日本14年侵华史和中国人民14年抗战史两大线索,特别突出了“九·一八事变”当夜东北军打响抗战第一枪直到1945年东北抗联配合苏军出兵东北、日本战败投降为止的14年抗战历程。充分反映“九·一八事变”既是国耻也是国难,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伟大觉醒与持久抗战的转折点。其次,作为地方历史教科书,该读本着重突出辽宁及东北人民的抗战历程,收录了“北大营打响抗战第一枪”“满洲省委在行动”“血肉长城义勇军”“东北抗联铸丰碑”“不见硝烟的战场”等内容,也补充了“满铁附属地”及“沈阳审判”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史实。这些内容的调整不仅使教材具有地方特色,更有利于体现中国抗战的连续性和整体感。此外,打造概念性标识。编写组把最新学术成果引进读本,结合我国抗战胜利日和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设立,他们把“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文化内涵冠以“国耻日”“国难日”“抗战日”等概念性表述,且重点突出“抗战日”主题,这是该读本的最大亮点。这就突破了多年来单纯把“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略绑定的固有的灰暗认知,突出了中国人民在14年抗战中的自始至终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
北大营的符号意义进一步凸显
“辽宁先行一步将‘十四年抗战’概念引入教材,体现了辽宁作为抗战起始地的历史担当,对落实2017年教育部关于全国性‘十四年抗战’概念进教材的部署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张洁表示,该读本在内容和内涵上对“十四年抗战”概念予以必要的史料梳理和理念充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深入人心的过程离不开重要史实为依托,更离不开重要理念为灵魂。如果依照原教材,“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前六年几乎出现“真空”。该读本则有针对性地对前六年抗战历程进行了精心提炼,充实了“十四年抗战”的内涵,使“十四年抗战”概念更完整也更丰满。
“随着‘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全面落实,沈阳北大营抗战遗址的符号意义进一步凸显。”张洁认为,沈阳北大营抗战遗址作为承载“十四年抗战”起点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它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于中国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深入研究和宣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保护工作应该及早进行。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高级记者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