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民企“三大要诀”闯市场
当前,学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热潮正在全省上下掀起。加快实现新一轮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占辽宁经济总量约六成的民营经济不甘落后。
走进民企,我们看到:不少企业紧盯市场调整产品结构,订单满满,车间热火朝天——三三重工的订单已经接到了2017年。
对话决策者,我们了解到:引导企业整合资源,鼓励企业灵活运用现代管理制度——在最新印发的《辽宁省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方案》中,改革民营经济体制机制被写在了主要措施的第一条。
与专家学者探讨,我们听到:不进则退、志立长远。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找到战胜市场的法宝——“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创新是民营企业谋求发展的源头。”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如是说。
企业为点,多点成面,辽宁民营经济的发展可期。如何做到产品贴近市场,如何加强创新研发能力,如何建立现代管理模式,是辽宁民企一直在思考的重大课题,也是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要诀。
为何营收下降利润总额却提高了?源于居安思危,有舍有得——
直面市场调整产品结构
翻开忠旺集团2015年的“账簿”,一组反差极大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营业收入下降了6.58%,利润总额却上升了21.72%。
作为世界第二、国内最大的工业铝型材研发制造商,辽宁忠旺集团一直在针对市场调整产品结构:逐渐减少利润较低、竞争激烈、市场空间狭小的普通建筑型材,集中力量于高精密、高利润、市场紧俏的专业铝型材。
放弃部分产品不仅没有让忠旺集团的市场份额缩减,相反还帮助他们开拓了东南亚等地区的新市场,让忠旺集团在不少同行艰难求存的情况下,利润依旧大幅上升。
“市场变了,产品要随之调整,船小好调头,这是不少民企的成功经验,也是民营企业的优势所在。”沈阳市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振林说。
同样在专业领域领跑全球的辽宁奥克集团,也深谙此道。
以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和多晶硅切割液产能全球第一闻名的奥克集团,早已经悄然在调整产业结构、寻找市场的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萎缩导致混凝土减水剂销量大幅降低,奥克集团提前作出预判,调整产品结构,减少混凝土减水剂的产量,拓宽多晶硅切割液的销售渠道,并主动开拓南方市场,使整体销售总额并未减少。奥克集团总经理高雪夫表示:“我们一直紧盯市场、寻找市场,抓大放小、有舍有得,让奥克稳定了销售总额。”
其实对于奥克集团来说,混凝土减水剂已经是该公司生产的第四轮主打产品了,取代它的第五轮主打产品也已开始试产。在一类产品热销的时候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居安思危,同时进行两个梯队的新产品研发,时刻准备寻找新市场,从奥克集团建立伊始,这一思路就被写入了企业的战略规划之中。
正因如此,奥克集团在若干轮的市场变化中及时转舵,越战越强,从一个百余人起家的小厂,变身为具有世界级产能的上市集团。
省中小企业局局长赵连生表示:“企业不适应新常态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企业做大做强,总是因为它们抓住了经营中的关键几点,其中之一,便是要紧盯市场不放松。”
2015年,我省举办了十余场企业对接会,帮助企业调整结构找市场,已经有千余家企业受益,部分企业还签下了海外订单,开始定制化生产。
为何减少竞争却打开了大市场?源于放弃红海,寻找蓝海——
合力创新打造独特优势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于这句话,沈阳拓荆集团董事长姜谦有着深刻的体会。
5年前,姜谦带领多位海外知名专家组团回国,承担起了科技部重大专项,致力于研究和生产世界领先的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行业专用薄膜设备,一刻不曾懈怠。从授权生产4至6英寸PECVD,到研制出2至12英寸三个系列PECVD设备,仅仅5年,拓荆上演着世界范围内的“IC装备奇迹”。
“IC装备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差一年甚至半年,你生产的产品就可能已经被其他国家淘汰了,我们是在和全世界竞争。创新就是企业的生命。”姜谦说。在拓荆,每年利润的85%被用于研发,超过70%的员工属于研发人员。“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技术突破是企业占据市场的灵魂,没有核心竞争产品的企业想要在当下的市场存活举步维艰。”
今年的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创新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潜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研计划与高校的潜能。
借力研发、合力创新的做法已经在一些辽宁民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走进奥克集团办公楼的大厅,“大市场、大趋势、少竞争”的标语映入眼帘。“少竞争”这一独特的反向思维的内涵,不是畏惧竞争,不是市场退缩,而是在竞争对手较少的高精尖、新奇特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要做到这一点,靠的恰恰是核心竞争力,是创新产品的研发。
在奥克人看来,除了自身建立平台以外,借助已有的基础特别是省内的高校等技术研发平台将事半功倍。2015年7月17日,由辽宁奥克集团、沈阳化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辽宁精细化工产业联盟正式成立。与此同时,还有16个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成立的产业联盟相继问世。
奥克的做法只是我省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建立创新平台的冰山一角。
2014年,总部位于辽阳的辽宁三三工业有限公司全资收购了美国卡特彼勒加拿大隧道设备有限公司的全部资产和知识产权,并在加拿大多伦多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加拿大勒沃森隧道设备有限公司。由此,三三工业有限公司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全球化实验室,完成了企业全球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三三工业副总经理吕春雷说:“收购勒沃森,主要是看中了他们的研发力量和知识产权。借助全球资源研发,不仅快速便捷,也将带领国内的研发团队走向新高度。”
无论是自建研发中心、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或是直接并购优势科研资源,辽宁民企已将目光望向长远,整合多种优势形成合力,最终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和核心技术的竞争新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约75%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创新是企业谋求发展的源头。”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
为鼓励创新,去年我省集中出台了包括“创新券”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性政策,扶持民营企业。2015年11月末至2016年1月,《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相继印发,再次表明了辽宁人以双创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决心。
为何老板放权企业却更有凝聚力了?源于制度创新,突破瓶颈——
整合资源注入现代动能
创新必须是全方位的,创新产品结构、创新产品研发,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也更根本的创新在于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创新。而这正是民企的软肋,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民营企业“家族化、作坊化”的先天缺陷,让制度创新成为他们长久发展的瓶颈。
经济学家冯玉忠一直在呼吁辽宁民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他眼中,企业要做大做强,更要做长!民企更需建立科学的机制体制。企业一旦做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已经不仅是几个人的了。
2015年8月15日,《辽宁省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方案》出台,改革民营经济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被写在了主要措施的前列。“转变发展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为民企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几年,我省规模以上民企中,将有30%处于创二代接班阶段。”赵连生表示。
管理大师德鲁克有句名言:“管理者,就是把事情做得正确的人。企业家,就是做正确的事情的人。”这就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区别。对此,姜谦颇有心得,目前沈阳拓荆的总经理就是他从海外聘请的、有着多年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在拓荆,专家对项目拥有绝对的主导权,研发的方向、人员、经费等都由带队人主导,现代管理理念自上而下贯穿到底。同时拓荆还加大股权激励,让员工持股,共荣共损。如今,拓荆六成以上的员工持有公司股份。“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管理,即使所有者改变,也不应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姜谦说。
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用体制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已经成为更多有远见的辽宁民企所有者的共识。
从进入忠旺集团厂区大门,到进入主办公楼,总共要经过3块较为醒目的LED显示屏,屏幕上滚动显示的是忠旺集团时时股价和外汇价格。
与忠旺做出同样选择的企业还有很多,奥克、新松、远大等我省诸多大型民营企业已经成功上市。上市、并购、股份制等新的民企发展渠道,既制约和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同时也使得企业整合资金、人才、技术等多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灵活现代的机制让民企员工释放着自己的活力,他们不会过于在意企业领导的更迭,因为制度已经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摆脱了家族式的经营,让民企从业者的职业定位更明确、工作更专注。正如大连金玛集团董事长王延和所说:“在金玛,很多子公司的董事长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一点点干出来并得到股权的。这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公司制定的规则。”
省中小企业局表示,目前我省绝大部分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均已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并且总结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经验。科学的制度不仅为企业留住了人才,也为企业拓宽了道路。如今,奥克、三三工业等大型企业在立足辽宁的同时,已经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纷纷在境内外建立分厂。
走进辽宁民企,我们发现,辽宁的企业家们正在以自己的担当和作为迎接新常态下的挑战。辽宁的民营经济,必将在新一轮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决战决胜期,释放出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