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报】“双薪农民”草莓棚里话增收

09.10.2015  11:45
  “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我们全家都轻松了不说,钱挣得也越来越多了。 ”10月7日上午,海城瑞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连片的暖棚内,农民吴丽杰边给草莓掐叶边向记者说道。
  提起往年的秋收,53岁的吴丽杰满脸的愁容。她说,全家4口人一共23亩地,往年每到秋收时节,在外打工的儿子就得请假回来帮忙,女儿和女婿也都得起早贪黑地帮着忙活。
  “把土地流转给瑞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后,再也不用去考虑春种秋收的事了,我和老伴也静下心在合作社上了班,可比以前自己种地那会儿省事多了。 ”吴丽杰说,现在她和老伴在合作社既领工资,又有土地租金,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双薪族”。
  作为我省唯一一个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海城市不断加快推进农民个体经营向农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实现由农户个体生产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吴丽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家23亩地,自己种的时候,除去费用,每年收入大约1.5万元。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夫妻两人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两个人的收入近6万元。 “土地流转真的实实在在增加了家庭收入。 ”吴丽杰说。□本报记者/刘家伟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着辽北辽南两个不同的家庭。一个是辽北的“粮王”,依托日渐集中的土地资源优势,实现中国农民多年来土地耕种全程机械化的梦想,继而勾勒出“粮食银行”发展模式的蓝图;一个是辽南现代农民家庭,土地有序流转,让全家不再为秋收无人务农而犯愁。这个金秋,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在辽宁农业发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编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