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篮崛起启示录:为我省三大球振兴打开突破口
为我省三大球振兴打开突破口——辽篮崛起启示录(下)
辽宁男篮十连胜的冲击波不但撼动着CBA旧有格局,也给深陷低谷的辽宁三大球的振兴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国内体坛赞誉的“辽老大”说的就是辽宁三大球底蕴深厚实力强悍,都能拿全国冠军,而且是连冠,足球和排球项目甚至比篮球还要辉煌得多。但同篮球项目一样,在三大球市场化的进程中,辽宁的球队几经沉浮,在职业化的道路上整体下行的趋势始终无法得到改变。
站在辽篮打开的突破口上,我们能清晰地发现制约我省三大球发展的瓶颈在哪里,振兴三大球的改革指向在哪里。
职业联赛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
目前我国三大球的职业联赛市场化程度差异性很大。足球项目的中超职业化程度最高,市场配置资源;排球的超级联赛市场依存度很低,基本靠赞助和各地体育局扶持;CBA相对复杂些,有3支球队的俱乐部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与体育局六四开占股),辽宁衡业俱乐部就属于这个类型。
无论职业化程度高低,联赛的竞争如何惨烈,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辽宁男篮的崛起除了外援给力,其内生发展动力还是来自国内球员实力强劲,尤其在第四节单外援新政下,这个优势被放大了——第四节的辽篮惹不起。辽篮的人才贮备和链条接续上是三大球中最雄厚最完整的。从CBA之初的吴庆龙、李晓勇、吴乃群,到接君、郭士强、岳鹏飞,从当年盼盼拿亚军时的边强、张庆鹏、刘相韬,到杨鸣、李晓旭、刘书楠,及正在球队挑大梁的韩德君、贺天举、郭艾伦,再看看板凳上坐着的赵继伟、刘志轩、原帅、卫猛……辽宁男篮近20年来人才生产线上不断出产着精兵良将。
辽足在历史上也曾以“兵工厂”著称于中国足坛。但随着当年差一点创造中国版的凯泽斯劳滕奇迹的那批“辽小虎”后,辽宁足球人才供应链不断收窄,到2012年卖掉于汉超、杨旭之后,辽足的“兵工厂”生产线基本停产。年年为保级发愁,辽足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人。
辽宁女排也缺钱,但她们在女排超级联赛上与天津女排上演双雄争霸多年,那是因为有杨昊、刘亚男和张越红那批黄金一代的国手支撑着。为了2013年全运会冲冠,刘亚男脱下女儿装换上战时袍出战,最后伤倒在赛场,而这支女排的主教练就是刘亚男的当年队友张越红。
辽宁女篮与女排的情况很相似,陈晓丽、贾光、马增玉和张氏姊妹花等一批国手撑起了辽宁女篮脊梁,连续6个赛季进入总决赛,拿了4个总冠军,3个赛季的亚军。但这批国手退役或转会后,目前的辽宁女篮青黄不接,这两个赛季成绩跌入了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