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足还在夹缝中挣扎
□本报记者/朱才威
“2011年之前,辽足一个赛季的运营成本大概也就是五六千万。 2011年恒大加入后,第二年就开始翻番。为了能在中超立足,我们不得不增加投入。宏运集团搞10年足球了,‘活’在中超不容易!”辽宁宏运足球俱乐部总经理黄雁实话实说。
2015赛季中超联赛堪称史上最“烧钱”的一个赛季,多家俱乐部的投入接近或超过5亿元人民币,16家俱乐部的总投入超过40亿元。在真金白银的刺激下,“大牌外援”纷纷来中超淘金,比赛也踢得风生水起。
2016赛季中超联赛尚未拉开大幕,但“烧钱”已经成为关键词。投入、投入、投入,中超联赛已然热得“发烫”。
在巨额投入的背后,作为中超的参与主体,各俱乐部的经营状况又如何呢?黄雁直言中超俱乐部都是“富二代”,“单从收入来讲,没有一家中超俱乐部能赚到钱,但投资俱乐部的母公司很有钱,也就是老子有钱。 ”
据黄雁介绍,欧洲俱乐部营收的三大组成部分包括,比赛日收入、版权收入、商业收入,其中商业收入占比较大;而中超俱乐部的营收中也有很大一块来自于商业收入,但实质上却是另一回事,很多赞助费用是由俱乐部母公司的关联企业买单,俱乐部很难通过真正的市场化运作得到赞助。
“总之,中超俱乐部的收入与投入完全不成正比。 ”黄雁表示,恒大、苏宁、富力以及国安、鲁能、上港这样的大民企或大国企可以任性地投入,但像宏运这样的民营企业,只能量入为出、理性投入。
“大家的生存状况不一样,有的俱乐部想在短时间内打造品牌,所以必须大投入,而有的俱乐部则想要一个稳定的平台,慢慢发展。其实,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你不能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黄雁表示。
“现在中超必须降温,这么 ‘烧钱’很不正常,也很难持久。靠高投入,中超火了也是虚火。科学、理性、健康、持久,同时重视青训,中国足球还得按规律办事。 ”相比于黄雁的含蓄,辽宁省足协秘书长梁殿乙的态度更为鲜明一些。
在疯狂“烧钱”的背景下,唯一受益的就是球员,而所谓的“受益”,只是球员的个人收入有了保障。不过,在这种非理性的市场环境下,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因为少人关注,或有崩塌之虞。
中超豪门一掷千金,而以辽足为代表的中小俱乐部的生存环境则日趋恶化。“在各中超俱乐部运营成本水涨船高的背景下,我们的投入也在逐年攀升。 ”黄雁坦言,辽足今年本不想放走任何一名主力队员,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辽足只能低头。
可以想见,2016赛季重返沈阳的辽足仍将为保级苦战。一线队保级压力过大,辽足的梯队建设必将因此受到影响,这俨然成了一个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