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深入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努力开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局面

30.04.2022  14:34

近年来,沈阳市聚焦打造全国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的总目标,结合全市开展的“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党建聚邻、服务暖邻、科技安邻、社会助邻、和谐睦邻、文化亲邻工程,努力做到“老百姓的事有人管,管得有条有理管到位;老百姓的苦有人问,问寒问暖问到家”,全面打造“社区有颜值、有温暖、有内涵,居民有尊严、有认同、有希望”的幸福家园。

抓组织、强队伍,党建引领聚邻织网

基层治理的关键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沈阳市把党的领导贯穿“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健全组织体系。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延伸拓展组织体系,调整优化6200余个网格党支部,组建1.2万余个楼院党小组、1.8万余名党员中心户、4400余支党员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切实将广大党员和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夯实“近邻胜远亲、邻里一家亲”的治理基础。特别是近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发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基层治理优势,建立临时党支部1.3万余个,组建党员突击队和党员预备队1万余个,划分党员责任区1.1万余个,组织广大党员在运送物资、环境消杀、特殊人群关爱、卡点值守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居民群众和各类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迅速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转化为高效联动的抗疫工作体系,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络。推动条块融合。创建“党群e服务”“共联共享共建共促”等特色载体,健全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长效机制,全市2317个机关党支部与社区党组织精准对接,连续22年开展“共产党员社区奉献日”活动,基层治理从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单兵作战”向街道社区吹哨、职能部门报到的“兵团作战”转变。广泛开展以“深入基层群众、深入生产一线、深入下属单位和工作服务对象,访遍特殊群体,访遍重点企业,访遍难点集中领域”为主要内容的“三深入三访遍”活动,全市20余万党员、干部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围绕群众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社会救助等方面的需求办好事解难事8.5万余件,让党徽在为民服务中闪闪发光。打造过硬队伍。聚焦“专业化发展、职业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抓基层队伍建设,成立市、区两级社区工作者协会,制定3级12档的工资标准,实现“五险一金”全覆盖、薪酬待遇连续7年提高。启动新一轮社区工作者招录,提前实现“十四五”末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目标。筹备设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用于解决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的事业身份,进一步畅通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晋升通道。将965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全部划归乡镇,成立乡镇所属综合性事业单位。同时,依托本土高校创办沈阳市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学院,打造高标准推进“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社区建设的干部培训、基层治理优秀人才培养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的理论研究主阵地。

明重点、解难点,整体联动提质增效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抓到关键处、抓到点子上。沈阳市紧盯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和堵点,精准发力,推进重点环节实现新突破。提升协同治理能力。健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推动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将政府“独角戏”变成“大合唱”。鼓励和支持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全市已备案社区社会组织近1.1万余个,开展为老、助残、托幼、济困等服务2775场次,惠及居民53.6万人。结合1.5万余条民意征集调研结果,设计闲置物品交换、绿地认养等项目1100余个,208万余名居民主动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成立爱心广场基金会,启动市、区两级爱心广场,开展活动160余场,接收慈善捐赠760余万元,资助困难群众2.1万人。和平区民族社区9位退休“大妈”自愿组成“九大妈”志愿者服务队,本着“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服务理念,连续10年开展志愿服务,在社区治安、环境整治、扶贫助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团队人数达到400余人。提升智慧治理能力。探索建立网格发现、社区收集、街道吹哨、分级响应、协同处置、监督有效的基层治理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整合社区(村)疫情防控、社区工作者实名制登记等系统,增加电子装户图模块,建成了基层治理服务管理平台,将社区居民信息逐层装入网格、楼宇、单元、户,绘制完成覆盖2482个城乡社区、60万余栋楼宇、766万常住人口的“电子装户图”,实现了社区管理网格化、重点人群标签化和社区服务场景化。打造以科技信息化引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市“智慧安防小区”联网运行已达355个,新增公共区域高清视频探头近3.7万个,实现重点部位、公路重点路段、农村行政村主要出入口和治安重点区域全覆盖。提升和谐治理能力。深刻把握基层治理不能只是简单地“”、严厉地“”,要治之有方、理之以情,积极搭建贴近实际、灵活多样的友邻睦邻平台,推动“小邻和睦”走向“大邻和谐”。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印发《沈阳市城乡社区协商工作指南》,培育居民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协商组织3041个,召开协商会议14410场次。巩固完善“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全面压实“九个一”建设标准,建成2637个“说事点”,达标规范率为100%。沈北新区晨兴社区创新提出共享爷爷、共享奶奶,组织7名老年人共同参与到接送孩子、辅导作业、教授才艺中来,既让年轻家长们可以安心工作,又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品质,受到广大居民的热烈欢迎。

有温度、有态度,服务邻里排忧解难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群众福祉。沈阳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效率,最大程度方便群众、惠及百姓。以“红色物业”为突破口,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聚焦解决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养老等实际问题,做实“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平安沈阳”等民生品牌,特别是以“红色物业”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开展“红色物业”拉练活动,推动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委员会、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1+3+N”多方协调运行机制。皇姑区延河社区党委深入推进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指导物业企业在服务场所设置“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一站式”的“便民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幸福来敲门,敲出服务“加速度”。大力开展“幸福来敲门”行动,组织党员干部主动“敲门”,深入群众家中聊家常、问冷暖、看实情、听实话,真实记录群众所想所急所盼,建立“需求台账”,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我是对门儿”双向选择帮扶行动,累计结成帮扶“对门儿”2100余对,完成跑腿缴费、物资配送、入户理发等“微实事”1.9万余件。铁西区工人新村三社区党委坚持独居老人随时敲、空巢老人每周敲、低保户和残疾人每月敲,已累计帮助83人解决水电气热等方面的困难。“接诉即办、一办到底”,让群众少跑腿。推行“全天候接待、全方位受理、全过程负责”的服务模式,社区便民服务事项办理要件精减比例达到50.9%,全市955个城市社区累计办理民政、医保等7个领域的73项服务事项148.9万件次,办理时限平均压缩75%,解决了群众“到处问”和基层“到处跑”难题。沈阳水务集团与街道党工委深入对接,广泛推行“水务工作室”“社区坐班服务日”“专家式”服务队、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水务+社区”模式等常态化服务项目,建立微信服务群,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奔赴现场、解决问题,积极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区治理。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