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农村合作社发展悄然推进一场深刻的农村变革
200多万农村人口,820万亩耕地,粮食产量位居全省首位,拥有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三个国家级产粮大县……
素有“辽北粮仓”之称的铁岭,多年来为我省农业的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如今,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之际,铁岭依然处于引领地位,其标志之一就是迅速壮大起来的农民合作社。
截至2015年5月,铁岭市的农民合作社达到5508家,入社农户31万,带动农户50万,占当地农户总数的八成。近年来,铁岭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使现代农业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撑的要求,紧紧牵住农民合作社这个“牛鼻子”,不断完善合作社的体制机制,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就。统计显示,2014年,铁岭市的农民合作社为成员统一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10.3亿元,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22亿元,向合作社成员返还增收2.4亿元。2015年,这一系列喜人的数字还将继续扩大。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铁岭农业沿着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迅速步入了提档升级的快车道,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市80%的第二轮承包田将由合作社来经营。
无形之手催生成长
合作社实行规模化生产,由此无论是机械化生产,还是农业集成技术的推广、病虫害的统防统治,这些现代农业要实现的目标在合作社里率先实现。
也正是有了农民合作社的规模化生产,铁岭农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尽管遭遇干旱,但据有关部门预算,铁岭市今年的粮食产量仍能超过45亿公斤,迎来又一个丰收年。其中,合作社预计增产350多万公斤,每亩地比散户经营多产100公斤。
合作社今天的贡献令人赞叹,而其成长壮大的过程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是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合作社的一张土地流转转包协议书:
转让方——北地村村民石秀业,转让耕地12亩;流转方式:转包;价格:一亩一年750元;流转用途:规模种植;受让方———张庄合作社。
2007年,铁岭县蔡牛镇张庄村的7户农民联合成立了合作社。成立后的合作社,实行统一采购化肥、农药、种子,统一耕种,当年每亩地便实现增收220元。
张庄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回忆,当时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个都进城打工挣钱去了,留下的土地租都租不出去,合作社成立第二年,看到收益的本村的和外村的村民便纷纷主动要求把土地转包给合作社,现在合作社经营的土地已经超过3万亩。因为成立了合作社,很多以前租不出去的地现在都开始涨价啦。
曾几何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村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时移势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不少地方的责任田交给了留守老人耕种,有的地方一度出现土地撂荒现象。
与此同时,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农民合作社应运而生。
铁岭市农委主任刘正义说,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一家一户的经营弊端逐渐显现,机械化难以推行,新技术、新品种难以推广,从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当享有承包权的农民把经营权交给合作社后,农民与合作社结便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些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在市场这双无形大手的推动下,目前铁岭市的农民合作社形成了三种主要类型:
能人领办型。就像张庄合作社,在赵玉国的带领下,农民以转包、入股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农民的土地经营风险降到了最低,风险全部由合作社承担。这种类型的合作社,其经营的好坏取决于理事长的水平。
村委会领办型。像调兵山市的富农水稻合作社,村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村委会干部就是合作社的理事,村委会主任施立武就是合作社的理事长,村民同合作社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用施立武的话说就是多挣多分,少挣少分。这种类型的合作社,经营的好与坏,取决于村民对村班子的信任和班子的水平。
龙头企业领办型。位于昌图县的曙光集团开创了“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员”经营管理模式,立足曙光集团产业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以及资源优势,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村实际,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带动周边10万农户进入产业链增收致富。这种类型的合作社,经营的好与坏,取决于龙头企业的经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