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广校邀请多个领域权威专家为农民购买放心农资支招
3月12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京举办“3·15”农资打假与监管宣传日活动,邀请种子、农药、肥料、农机、饲料、法律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现场向农民朋友普及农资识假辨假常识和科学使用知识,介绍依法维权的方法。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程金根在讲话时表示,眼下正是全国上下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也是农资产品集中购买和使用的重要时期,农业部门将重点打击假种子、假农药、假肥料、假兽药等坑农害农行为,深挖假劣农资制售源头,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坚决维护农民权益。同时不断完善举报奖励机制,扩大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覆盖面,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中央农广校副校长齐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农资打假活动中来,同心合力切断假冒伪劣农资的源头,共同维护农产品市场,才能让百姓吃上放心粮、喝上优质奶、品上甜蜜果。中央农广校举办此次活动,就是要充分利用农业广播服务平台,制作系列广播节目,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快车》、《三农早报》和《乡村讲堂》栏目,及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和农村“大喇叭”广播站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丰富的农业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农民实现自主化学习、常态化学习搭建优质的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觉抵制假农资、识别假农资、科学用农资和依法维权意识。
专家建议,购买种子一要综合考虑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依据品种在当地的表现,选择最合适当地种植的品种;二要选择正规渠道,不要贪图便宜,并保存好盖有经营单位公章的发票和少量种子及其包装袋和标签。三要注意保存好种子,防止霉烂变质,用种时要严格按照包装袋或售种者提供的使用说明和栽培要求。
购买农药要到正规的农药店,选择农作物病虫害综合解决方案或对症购买,流动商贩售卖的农药、看不懂的农药、散装农药、包装不完整的农药、产品外观异常的农药,千万不能买。
购买肥料要注意六大骗术,即炒作新概念、任意夸大产品作用、打“权威机构”认证的幌子、臆造化肥商品名称混淆概念、刻意夸大总养分含量、用“洋字码”忽悠。在购买过程中,遇到过分便宜的、功能强大的、无固定场所的、过分热情周到的、有一些小恩小惠和特别奖励的情况,要特别小心。
购买饲料一要认真看产品标签上是否有证号,列出的原料、标出的成分是否与产品类别吻合,是否在保质期内。二要了解各类产品的价格范围,通常配合饲料价格比玉米略高,浓缩饲料的价格比配合饲料略高,微量元素预混合饲料的价格比符合预混合饲料低。三要尽量保存好各级饲料管理部门的联系电话,便于打电话要求查询。四要在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报告当地饲料管理部门,要求在其监督下采集样品备检,不能自己采样送检,更不能协商私了。
购买农机时应做到“一问二看三观察”,一问是多走几家经销商,多问问老机手的意见;二看,看看是不是“三无”产品,产品外观包装上有没有中文名称、厂名和厂址,看看有没有“产品合格证”或者相关的鉴定证章;三观察,新机启动后是否有异响或漏油漏水等异常现象。
专家提醒,农民平时一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证据固定和搜集方面,要有索取、保存好票据的意识,保留好包装袋及实物,搜集拍照、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必要时要进行证据保全公证。如果购买农资后发生纠纷,双方当事人应通过协商解决,不愿意通过协商解决或者协商不成的,可到农业主管部门、工商部门、消协及律师协会等组织调解解决纠纷,也可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司法部门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