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个风雪兄弟的“颠倒人生”(图)

03.12.2014  13:44

   凌晨在十多米高的高架线上-20℃也能挥汗如雨,昼伏夜出是他们的工作节奏

  2014年11月30日,东北地区迎来了入冬后的首场大规模降雪。尤其是在辽北及吉林大部,这场雪整整缠绵了十余个小时,挑战着所有出行工具的运行极限,哈大高铁当然也不例外。

  沈阳高铁工务段铁岭西线路工区地处辽宁北端,负责沈阳北站至开原西站间69公里的线路维护。在这个工区里有25名高铁养护工,面对首轮降雪及降温,他们会有怎样一个不平凡的风雪之夜呢?作为世界上首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铁,哈大高铁又将怎样安全度过第三个冬天呢?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亲历现场向您讲述寒冷夜幕下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这样一群人——

  25个兄弟的“颠倒人生”

  12月1日,沈阳北站候车厅里熙熙攘攘,前一夜的东北首轮降雪让更多人只能选择火车出行。而这天恰好是哈大高铁开行两周年的日子。2012年12月1日,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铁投入运营,在此后的700多个日夜里,这条贯穿黑土地的高铁经历了无数场暴雪及严寒的考验。每一趟飞驰的列车背后,都有这群人在默默地支撑。

  21时,对于璀璨的都市来说,宣告着一天的即将结束。而在高铁线路旁的这个小工区里,却是一天的开始。

  与其他铁路养护工作时间不同,哈大高铁每天从早到晚要行经130多趟列车,养护的时间只能是0时30分至4时30分这短短的4个小时。所以这里的养护工只能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这25个人的一天,从晚上开始。

  “闫文海、潘旭亮、陈朕文……”工长洪波点名后开始组织大家学习。在他看来这十分必要,因为作为世界上首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铁,哈大高铁开行之初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养护经验,一切都是在这日复一日的总结与学习中得来的。

  与降雪接踵而至的是降温,这两者都让哈大高铁的首场除雪除冰任务变得繁重艰苦。但记者注意到,从23时30分开始,洪波与工友们就已整装待发,却迟迟徘徊在基地门外,不敢跨进线路半步。洪波说,他们是在等调度命令,因为哈大高铁十分严格,全线70%高架封闭,即便是养护工也不能随便上去,必须提前向铁路局申请命令,利用没车的天窗期上线养护。

   有这样一些事——

  他们“吐唾沫绝对成钉”

  22时11分,最后一趟从吉林开往沈阳北的G8032飞驰而过,首道命令随之而来。

  “命令号3120,封锁沈阳北高速场至铁岭西站,调一信号机及维修基地除外,作业时间0时30分至4时30分。”手台里的指挥员、防护员,与洪波反复核对着命令。洪波告诉记者,这是为了清楚地记住每条指令,尤其是在命令时间内必须完成任务,否则就是事故。

  记者注意到,上线维护的9个养护工所带的工具都有编号,连一只扫帚都不例外。洪波说,别看工具小,但几十公里外的沈阳方面都备案了,下去的时候一件也不能少。他们前后至少要清点3遍,因为任何遗落下来的物品,都可能危及行车安全。

  踏在积雪覆盖的土地上,记者发现平时走几公里都不累的腿脚变得沉重不堪,甚至每走几十步都要歇歇。洪波告诉记者,严寒状态下体力消耗特别大。由于高铁线路绵延几百公里,这样的长途跋涉他们早已习惯,甚至有时车辆不通时,他们要背着100多斤重的设备前进,然后爬上15米高的线路。“零下十几度,有时也能挥汗如雨。”养护工潘旭亮说,就是汗水冻住衣服的感觉实在太难受了。

  出发前,洪波特地给记者找了一件加厚的羽绒服工装。起初记者觉得没有必要,毕竟这还是初冬。可不到一个小时,记者的身体就被冻透了,就连采访用的水性笔也罢工了。“这里本来就是荒郊,而且我们是在十多米高的高架线上,外边的温度已逼近-20℃。”洪波说,有时遇上刮风,脸就像被刀割一样,但时间长了也不觉得疼了,因为已经麻木了。

  就是在-30℃的严寒下,工区里的25个养护工抗击了去年二十余场风雪,有时线路上的冰雪除干净了,可他们却成了雪人。“一口唾沫吐在铁轨上,立刻就结冰。”洪波开玩笑说,他们是真正吐唾沫成钉的人。

   有这样一些高科技——

  “高铁医生”能发现毫米误差

  冯大伟是铁岭西线路工区所在车间的主任,每次除雪除冰他都要盯在现场。做过基层养护工,当过机关干部,在冯大伟看来,如今的工作虽然还很辛苦,但比起以往已是天地之别。“我参加工作那会儿,最贵的仪器就是水准仪。”冯大伟说,而如今的哈大高铁可谓是“武装到牙齿”。

  冯大伟向记者介绍了两位“高铁医生”:日月明和安博格。据说这两套先进的仪器价值百万,只要在轨道上推过,几毫米的微小误差都能找出。所以除了除雪除冰任务,高铁养护工还要担负着轨道检查整修的重任,因为只有轨道平整,高铁才能飞驰。说到这,冯大伟自豪地说:“铁路提速,提的就是工务。”由此可见,这些高铁沿线的工区看似小却责任大。

  先进的仪器也要由高学历者来驾驭。据说在这个25人的小工区里,有3位大学生格外受重视,最小的“90后”李长浩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冯大伟嘴边常挂着“大胖”二字,凡事都吩咐“大胖”去做。之后记者了解到,这个叫“大胖”的大学生叫陈朕文,因为做事沉稳,冯大伟有意无意地磨练他,希望他能早日有所担当。“他们是我们工区的未来。”冯大伟说。

   有这样一些感动——看完工作短片家属都哭了

  “认识合适的女孩不,帮我们的小光棍们介绍介绍呗。”采访中,冯大伟突然笑着对记者说,如今的养护工们收入不错,但就是相亲屡屡受挫。究其原因,就是黑白颠倒的生活让女孩们无法忍受。冯大伟说,这群年轻人确实不容易,与城市里的“90后”相比,他们孤独、封闭得许多,没有淘宝、聊微信的生活,有的只是那铁轨静静的陪伴。

  这样的生活不只是在年轻人身上,任何一个高铁养护工都是如此。与记者同行的一位铁路局干事说,哈大高铁工务段成立的时间不长,起初所有的家属都抱怨自己的丈夫不着家。“后来我们搞了一次家属座谈会,将大家的工作录成了短片。”这位干事说,在场所有的家属都哭了。

   结束语

  12月2日清晨4时,养护工们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此时距离第一趟从长春出发的高铁发车时间还有一个小时。

  哈大高铁全长921公里,沈阳铁路局负责担负扶余北到大连的766公里线路维护任务。面对东北地区的首轮降雪,共有近千名像冯大伟他们这样的干部职工奋战在铁路线上。降温仍在持续,这个冬天才刚刚开始。

  2日9时,记者即将离开这个工区,阳光洒在屋内的地板上,窗外是一趟趟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载着匆忙赶路的人们开始新的一天。窗外,也许没有几个人知道,几小时前的寒夜里,铁轨上曾有群年轻人挥汗如雨。屋里,只有他们自己能听懂呼噜声里所包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