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不烧纸的“心孝”之家
张惠霞(左二)到公祭堂祭奠父母
家风家训
我家那些事儿
张惠霞,和平区新华街道红星社区居民,退休前曾任省政府机关幼儿园园长。多年来,她与丈夫任劳任怨地为双方父母尽孝,但老人去世后从不给他们烧纸,并且以“尽孝心,在厚养,不烧纸,摒陋习”为家训教育子女。
3月28日,记者到红星社区公祭堂采访,见到了张惠霞,并听她讲述关于心孝与祭祀的故事。
“父母在,每天都要尽孝”
今年68岁的张惠霞,年轻时在省政府机关幼儿园工作。接触孩子多了,也更加认识到父母抚育子女的艰辛。于是,她经常告诉弟弟妹妹:“父母生我们养我们不容易,父母在世,做儿女的每天都要尽孝。”
张惠霞的老伴年轻时当兵,上个世纪80年代从部队转业。当时的转业费才1000多元钱,张惠霞自己没舍得花,而是用这笔钱给双方老人做了毛料服装,着实让老人高兴了一阵子。
前几年,张惠霞的父母先后去世。父母临终前,她含泪告诉二老,“你们在时,女儿已经尽孝了;你们百年之后,女儿就不给你们烧纸了。”父母点头对女儿的决定表示理解,在儿女们的守护下安然离世。作为家中的大姐,张惠霞还告诉弟弟妹妹,父母的丧事一切从俭。为此,在大连工作的弟弟谢绝同事前来参加父母葬礼。她们为父母在龙生墓园选择了墓地,每年清明节,她都要和弟弟妹妹一起来到父母的墓前祭拜,和父母说说心里话。
张惠霞告诉记者,老伴和她一样,不主张给故去的亲人烧纸。今年,红星社区设立了公祭堂,倡导文明祭祀。张惠霞带领邻居走进公祭堂,写寄语,寄哀思。为了表达对父母双亲的追思,她在公祭堂的寄语墙上留下了对父母的祝福:“祝愿天堂里的父母生活幸福!”
不烧纸,曾让女儿感到“纳闷儿”
张惠霞的女儿魏丽,此前曾任和平区新华街道新华西社区党委书记。在魏丽的记忆里,父母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祭祀问题上从来没那么多讲究,也从未见到父母到街头路口烧纸。
“起初,我也感到纳闷儿。别的父母逢年过节都会让儿女到路口给已故亲人烧纸,我的父母怎么从来不要求我们做什么?”魏丽说,随着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才渐渐明白理解了父母的做法。她告诉记者,父母都是共产党员,生活中,他们主张对老人要厚养薄葬,绝不做“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的伪孝子。
“妈妈年轻时,每逢休息日就带着我去看望姥姥。退休后,去姥姥家的次数更频了。当时我还有些不理解:‘妈妈怎么退休了比上班时还忙呢?’有一次,姥姥用的水舀子坏了,妈妈跑到十三纬路炊具用品商店,才买到称心的水舀子。姥姥用后特别开心。”从那以后,魏丽对母亲张惠霞的孝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将家教融入到社区工作中
走上社区书记岗位后,魏丽对父母的做法有了新的理解,并努力把父母关于孝与葬的思想贯彻到工作中。
社区党委经常组织居民、驻社区单位举办孝老爱亲活动。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尽孝,新华西社区与铁路实验小学联合开展了“小镜头展孝心”活动,让孩子们用镜头记下自己为父母尽孝的系列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孝心。
每逢清明、七月十五等祭祀节日,社区都要通过主办文明祭祀大讲堂等方式,劝导居民文明祭祀,拒绝烧纸陋习。“这些年,通过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摒弃烧纸陋习,文明祭祀越来越为广大居民所接受。真的感谢像父母这样拒绝街头烧纸的好市民。”魏丽说。
如今,魏丽的女儿刘美序已经成长为一名高中生。美序从小跟姥姥住在一起,长期的耳濡目染,不仅使她自觉地远离烧纸祭祀等陋习,还很懂得感恩。平时,除了做一些洗衣洗碗之类的家务活,她还经常利用休息日亲自下厨为姥姥、妈妈烧菜做饭,尽一份晚辈的孝心,以此报答姥姥、姥爷和父母的养育之恩。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吕良德王宇波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