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金融战略与挑战
“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将更多依赖金融这一载体进行跨境金融合作。如何定位并发挥好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作用?如何在多边合作中调整私营领域投资?是否需要建设专门金融信用体系?如何借鉴多边开发银行经验,寻求互惠机制?
近日,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与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峰会在北京举行。发改委、商务部等专家会同“一带一路”沿线外方专家出席并为“一带一路”面向未来的合作献计献策。
“一带一路”金融战略
“‘一带一路’明确优先解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加强能源、制造业、农业、矿业等领域的社会制造与产能国际合作。与此同时,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方式,为解决融资瓶颈发挥重要的作用,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水平。”中国经济交流中心执行部主任、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表示。
张晓强介绍,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势头起来了,贸易成果凸显。4月20日至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了涉及能源、工业和科技人文等61项协议,金额达460亿美元,11月22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全面结束,双方签署了协议,12月2日,连接老挝的铁路合作达成协议,中国境内昆明到中老边境的铁路今年8月已经开工,酝酿商量多年、总投资200亿美元的泛亚铁路中线北段进入了实施阶段。
尽管如此,由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和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也将面临一定金融风险。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郭宪纲表示,要加强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安全状况、政局走向、法律和金融的状况的研究,进行风险评估。增强在沿线国家施工和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和公司的安全保卫措施;加强对赴沿线国家工作人员的培训;规避安全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不断积累经验并加以推广。
“一带一路”包括了建立铁道、道路、管道各种基础设施,这些项目需要大量融资,而且回收周期不能长。基础设施的投资,意味着要进行长期的投资,回收似乎变得不太确定,如何发挥资金的有效性?
“因此私营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运用官方资源,并且改善这些项目的商业运转。”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丁爽表示,我们认为亚投行、丝路基金还有中国的政策能够支持“一带一路”在早期的基础设施的项目,机构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投资将超过1万亿美元。
谈到“一带一路”金融的维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在金融领域的合作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货币合作。包括支付在内特别是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第二,流动性的支持和发展融资方面的合作。中国人民银行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的协定,人民币纳入了SDR篮子以后,这一方面会有更积极的发展。第三,金融机构方面的合作。国内的银行应努力争取去成熟的沿线国家开设机构网点。第四,金融市场的合作。鼓励和欢迎更多的沿线国家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第五,金融领域的监管合作。加强和沿线国家的监管合作,对投机性的资本流动以及洗钱等活动进行严格监管。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在会议上概括了“一带一路”区域金融力量不足的三个方面:一是沿线国家缺乏直接融入渠道;二是金融实力有限,特别是基础设施资金、融资方式缺乏;三是缺乏多边的合作框架。
如何应对包括金融薄弱在内的巨大挑战?庄健表示,要尽快建立健全跨区域多元化的金融融合。首先区域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形成三个方面的梯队,第一梯队是国际区域性的金融机构;第二梯队是各国政策性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第三梯队是商业银行为主,加上相应的金融机构。
“一带一路”的贸易与投资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别处副主任帕特里克•赫夫曼谈到投资的互联互通时表示,不仅应关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所带来的益处,同时要考虑到沿线地方的获益,同时加强跨境贸易,改善当地人生活的投资。
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根据其曾在世界银行多年的丰富工作经验,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投资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第一,在一体化中间,共赢项目协调起来比较难;第二,中间最好有一家作主,或者几家能够占主导作用;第三,要重视战略的协同,在“一带一路”的设计中,为避免效率低下,而采取新的标准。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在资金的需求方面需要银行愿意加入。就此,国家开发银行的资深专家朱庆东提出了针对“一带一路”的合作,建设专门的信用体系。他认为金融体系的建设将来是保证资金融通的根本。
朱庆东认为,把金融机构各方面的信用力量组合起来是最基本的。要建立沟通的机制,对沿线国家要利用监管部门建立合作协调机制,金融监管部门首先要达成合作机制,在各自金融监管框架下做出新的制度安排。
此外,朱庆东表示,金融合作要出台金融政策的框架和指引,对这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国关心的项目,国家要给予信用支持。另外政府对一些市场类的项目也要给予特殊的关注,要进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