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动推进垂直管理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其中提出全力支持国家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革、扎实推进辖区内监测事权上收工作、进一步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等若干建议。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是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体制保障。环境监测人、财、物和事权的全面上收,长远看来有利于减少属地党政机关的不当干预,监测站可以放下包袱,心无旁骛地做好监测工作,提升监测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笔者认为,推进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需要以目前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导向,构建上下联动推进改革的工作格局。具体来说,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明确省、市、县三级监测站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整合环境监测力量,形成有机整体。目前,省级环保厅(局)一般设有环境监测中心站,市级和县级环保局一般设有环境监测站。但是很多省市存在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如涉及河流等跨区域监测时存在重复监测的问题,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实行监测垂直管理后,可在监测站能力建设、监测任务制定方面形成全省统一的实施方案,合理调动全省的监测力量,分配有限的监测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市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注重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硬件能力建设等综合实力的提升。“十二五”以来,各地市级监测站在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更新等方面取得进展,标准化建设向前跨进一大步,但很多地方距离《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中要求的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环境监测工作量呈迅猛增长的趋势,绝大部分常规监测任务和监督性监测任务压在市级监测站,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将成为例行监测项目,与环境执法协同联动的执法监测任务也成倍增长。而大多数地方人员编制并未增加,造成市级监测站安排任务时在人员、设备方面捉襟见肘,“白加黑”、“5加2”成为常态化工作方式,监测人员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钻研业务,不利于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垂直管理对市级监测站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形成全省监测一盘棋的战略,优先要加强市级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
整合县级监测站资源,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当前,很多地方县级监测站发展不平衡,普遍存在人员缺少、结构比例偏低、监测经费不足、计量认证项目较少、监测用房面积严重不达标等问题,难以发挥其基础性和支撑性功能。笔者认为,县级监测站将成为垂直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为避免各县重复建设,建议根据区域布局、交通地位和行业类别,整合人员和仪器设备,重点建设几个有实力的县级监测站,覆盖邻县的常规性监测和监督性监测,并形成特色,以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坚守环境监测质量这根红线,让监测数据得到公众信任。应建立统一的质控方法和质控手段,重视监测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使管理程序化、文件化、制度化、标准化。各级监测站应把垂直管理作为一个契机和起点,坚定信心,不懈努力,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服务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