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传喜讯 她的真实姓名叫“朱培培”(图)
孙杨很幸运,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
2006年本报“上海孤儿寻亲”
系列报道成为“金钥匙”
一“上海孤儿”寻亲有收效
她的真实姓名
叫“朱培培”
新闻背景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南方水灾严重,导致人多地少的江南水乡一带外流人口陡增。多数流落在上海一带讨饭糊口。尽管他们在繁华的大都市乞讨,但也无法养活嗷嗷待哺的婴幼儿。因此,只得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遗弃在码头、车站或商店等人口流动频繁的地段。由于城市粮食匮乏,在国家民政部门的统筹安排下,还在襁褓中的近万名孤儿沿着蜿蜒向北的铁路,从上海被送到辽宁、山东、河北等20个省份,被社会救助机构安排到养父母的家中,演绎了一次当时最大规模的人道主义人口迁移。
在调剂到辽宁的300名上海孤儿中,有100人被分配到了沈阳。如今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养父母去世后,踏上了返回家乡的寻亲之路。本报曾在2006年以“上海孤儿寻亲”为主题进行过连续报道。
几乎屏住了呼吸,当微信提示音响起的刹那,她感觉心已经跳到了嗓子眼——“上海档案局”一行大字显现,下面是一张泛黄的婴儿照片……“那正是56年前的自己!”
1月6日,阳光灿烂的日子。56岁的沈阳市民孙杨女士赶到沈阳晚报编辑部,她双手颤抖着捧着电子版的半世纪前的“档案”,向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讲述了“上海孤儿寻亲”的续集故事——
身世:上学到初三,才知是“孤儿”
瓜子脸、柳叶眉、樱桃嘴,皮肤白皙,望着镜子中的自己,孙杨时常走神:“自己的生身父母,到底是谁?在哪里?他们找过我吗?”
自己被养父母抱养的事实,是孙杨初三那年知道的。打记事起,她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里只要有一口好吃的,保准给她留着。不过,对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独生女恐怕算是凤毛麟角。
“我咋没有兄弟姐妹呢?”她经常缠着父母追问。得到的,总是一再敷衍。初三寒假过春节,一位亲戚喝多了酒泄露了“秘密”:“你是抱来的!”
孙杨向父母求证,开明的父母并未隐瞒,向她兜出了所有实情。像所有“上海孤儿”得知身世后的反应一样,她顿时惊呆了!
乡愁:先报养育恩,再寻亲父母
“1958年秋天,你从上海被送到沈阳,我们把你抱回家……”养母道出孙杨的身世,“可是,我们只知道你是一名‘上海孤儿’,至于你父母是谁?你姓啥?家住哪里?这些详细情况,我们一概不知。”
面对养父母的坦诚相告,孙杨内心异常纠结:养父母对自己视如己出。为了对自己尽全心去爱,他们甚至婉拒了再收养一个孩子的机会。可是,别的小朋友都有亲爸亲妈,自己的生身父母在哪里?
内心几度纠结挣扎,孙杨终于咬牙在心底发誓:无论如何,养父母的养育之恩深似海,自己必须先报答这份恩情后,再去寻生身父母。
就这样,她把一切藏在心底,一家人恢复了一如既往的平静生活……只有逢年过节,一股驱不散的乡愁在她心头潜滋暗长。
心愿:养母临终前,让她去寻亲
随着年龄增长,孙杨逐渐感受到孤寂。特别是养父故去后,她与养母相依为命。年迈的养母经常生病,孝顺的孙杨嘘寒问暖,端水送药,在外人眼里,谁也看不出来她们的真实关系。
2014年,孙杨96岁的养母去世。临终前,养母再次牵着女儿的手,反复叮嘱:“孩子啊,去上海吧,寻找你的亲父母去!这也是我和你爸的心愿!”一行热泪从孙杨脸上滴落,流在养母胸口。孙杨一个劲地点头说:“妈,您放心!为了您和父亲,我一定全力寻找!”
一诺千金。然而,大海捞针般的寻找,从哪里开头呀?幸运的是,孙杨家中长年订阅《沈阳晚报》,2006年本报的“上海孤儿寻亲系列报道”,成为开启她漫长寻亲路的“金钥匙”。
惊喜:上海来消息,查到原始档
通过本报相助,孙杨结识了2006年本报的“上海孤儿寻亲系列报道”主人公——朱燕,并通过朱燕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上海孤儿”。如今,近百名在沈阳长大的“上海孤儿”已建立起QQ群、微信群。
在多方人士的奔走协助下,2014年11月,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从上海方面传来:查到孙杨的原始档案啦!
“说来话长。”孙杨说,“也应验了中国那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她说,56年前,养父母在办理抱养手续时,在“现住址”一栏如实填写了“沈阳市皇姑区华山路4段永庆里6号”这个真实地址。就是按照这条唯一的线索,才有了以下的惊喜——
孙杨说,那年代,为了阻止孩子未来寻亲,听说有不少养父母或填写了假住址,或抱养孩子后不久,就搬离了原来的住址。因此,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一旦想寻亲,就变成千难万难。
寻亲过程一波三折。一开始,孙杨把自己的名字及养父母的姓名提供上去,但查了许久,杳无音信。之后,孙杨又提供了养父母的原住址……没料到,很快有了回信:通过查这个住址,查到“上海孤儿院”。
按照这条线索,上海方面的爱心志愿者顺藤摸瓜,查询到“上海孤儿院”是“上海儿童福利院”的前身。不过,由于历史太过久远,上世纪50年代的档案,福利院已经查不到了。不过,福利院建议去公安局查询。
曙光:看万份档案,查出真姓名
爱心志愿者又赶到上海市公安局,几经周折后,终于传来了喜讯:上海黄浦区一家派出所称,经查询了近万份档案,最终查到了具体信息——户口编号:3144;孙杨真实姓名为:朱培培;出生日期:1958年7月1日。
更具体的信息是:1958年9月11日20时15分,该婴儿被遗弃在上海市火车站母婴候车室。而婴儿当时手腕上有一个小手牌,上面记录着出生日期。但生身父母的信息,仍是一片空白。
“不管怎样,我总算得知了自己是咋来的,这也对逝去的养父母有了一个交代。”孙杨兴奋地说,与此同时,自己的寻亲捷径,也给更多的“上海孤儿”提供了一个范本。
“当然,我最大的愿望是能顺着这一缕曙光继续顺藤摸瓜,寻找到上海方面的生身父母或亲人。”孙杨说,希望上海方面的媒体能关注此事,帮在沈的近百名“上海孤儿”寻亲成功。她的愿望能实现吗?请继续关注本报报道。(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孙杨为化名)
如果您也想寻找在上海的亲人或者能提供帮助寻亲的线索,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009。
名词解释
“上海孤儿”
一般指在1960年至1963年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被抛弃在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一带各大城市,之后又被转移至华北地区的大量弃婴。
沈阳晚报、沈阳网高级记者唐葵阳实习生杨汐桥
摄影记者沈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