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多方式引领学生“与信仰对话”

14.12.2015  12:11

  12月9日,是“一二·九”运动80周年纪念日,东北大学师生走上舞台,举行了别开生面的“与信仰对话”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诵读会。表演者对经典原著的生动朗诵,配以动态屏幕对经典原著产生背景的解读,加之舞台声光的渲染,以往艰涩拗口的经典立即变得生动起来,座无虚席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里掌声雷动。这次活动仅是东北大学改进思政课教学、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东北大学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理念,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老套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考核标准,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式教学、层次分明的专题式教学、经典品读的情景式教学等方式,多招齐下,打通理论教学的“任督”二脉,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按“单”备“菜”,帮助学生认识“小我”

  老师知道什么就讲什么、老师会什么就讲什么、老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是以往思政课不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破解这一瓶颈?“从问题入手,按‘单’备‘菜’是我们的基本要求。”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说,老师在备课时,必须要明白学生在理论上还有哪些疙瘩,思想上有哪些扣子,然后有的放矢地“备菜”。

  今年3月份新学期刚开学,该校教师樊丽明就已经在为9月份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课做准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你希望在课堂上了解和解决哪些问题?”一份《东大学生对抗日战争基本史实的认知情况和情感反应的问卷调查》,囊括了30多个问题,让樊丽明一下子摸清了学生的需求。

  “就像给孩子做饭一样,我必须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樊丽明说,这样备出来的“菜”才合孩子们的胃口。

  “这一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学生对思政课‘照本宣科’‘满堂灌’的传统印象,实现了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莉告诉记者。

        按“需”做“菜”,帮助学生认识“大我”

  思政课,关乎学生的精神世界,当然不仅仅止于课堂和教材。不但需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通透,还需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亲身体验,进而才可能真懂、真信、真用。

  “从小学上到大学,听学校党委书记上思政课,还是第一次。”学生王耀听过东北大学党委书记孙家学的思政课后感慨地说。

  自2007年起,东北大学就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校领导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学校的党委书记、副书记、副校长,始终坚持为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

  今年年初,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辽宁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社科院、鞍钢集团等多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了一大批思政课特聘教授。

  今年5月,鞍钢集团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部长聂振勇登上东北大学的讲台,为学生讲授“鞍钢·鞍钢人·鞍钢精神”。

  “聂部长是郭明义精神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人,因而讲起来特别亲切,听起来特别过瘾。”机械学院2013级李欣岩说。

  “请进来”调动着学生的“胃口”,“走出去”更激发了学子们的热情。16年间,每年全校报名参加“理论之光”社会实践的学生团队上百余个,总计8000余人。

        精选上“菜”,帮助学生认识“无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这是马克思17岁时的中学毕业论文中的经典段落,如今在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诵读会上再现,仍然让同学们感到激情澎湃。

  “思政课不仅要解决‘抬头率’的问题,而且要回答学生一生一世的理想信念问题,让学生打心眼里佩服,点头称赞。”田鹏颖说,“这样的情景再现,与伟人原汁原味的‘对话’,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为了让学生能品读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从原著中领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学校不断创新授课形式,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原著。课上,教师导读;课下,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教师跟踪指导。学期末,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展示,并将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课堂外,同学们组成支援西部教育的支教团,践行理论,无私奉献。材冶学院学生赵彦孛说:“经典读物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时的阅读感悟,更有受用一生的行动纲领。”  

    来源:《光明日报

刘宁当选辽宁省省长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20教育厅
刘宁主持召开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教育厅
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在辽宁教育学院成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