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 沈阳打头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接受人民网辽宁频道访谈
8月31日,到任40多天的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易炼红来到人民日报社辽宁分社和人民网辽宁频道接受访谈。沈阳新任市委书记易炼红认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龙头城市,地位举足轻重,沈阳的全面振兴,事关东北全面振兴的大局。
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始终关注东北全面振兴。今天发表的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易炼红的专访,重点围绕全面振兴东北。
沈阳正处于决胜关键时期
记者:易书记,您从今年7月20号从南国长沙来到北方沈阳工作,到现在过去40多天了,很高兴您能在任沈阳市委书记40多天、工作繁忙之际,接受人民网的专访。您上任以来,已马不停蹄对沈阳13个区县(市)密集进行了首轮调研,并对部分市直单位进行了走访座谈。您对沈阳现状有什么评价?
易炼红:我所到之处都反复强调,沈阳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四个着力”“三个推进”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力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到沈阳工作后,通过深入各区县(市)和部分市直单位调研,我总的感到,沈阳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很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中心城市地位突出;科技人才资源丰富,城市人文精神强大。
与此同时,我也体会到,当前,沈阳的确面临一些困难,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通过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这段时间的了解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沈阳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
一是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期。近年来,沈阳的经济指标增速出现下滑,说到底是由于产业结构不优、产品竞争力不强的弊端没有彻底解决。反观一些先进城市,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稳定的经济增速,就是因为早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就痛定思痛,在转型创新上动手早、力度大,实现了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华丽转身。当前,沈阳要真正从困难和挑战中走出来,必须闯过转型创新发展这道“关”,必须以“两步并作一步走”的速度培育新动能。可以说,决胜在此一役,成败在此一举。
二是深入推进改革的攻坚期。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弊端,仍然是影响和制约沈阳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继续以披荆斩棘的勇气抓改革,更要善于以整体的、系统的、协同的办法抓改革,任务之重不言而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三是重大历史机遇的叠加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特别是出台了中央7号文件等一系列文件,为老工业基地设计了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包”。对于沈阳而言,我们还承担着包括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德装备园在内的50多个国家级试点,拥有十分难得的先行先试权。再有,国家还安排沈阳与北京、辽宁与江苏开展对口合作,使沈阳获得了融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这两大国家战略的“入场券”。这些机遇极为宝贵,为沈阳赢得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努力走出一条新路
记者:如何看待沈阳在东北全面振兴中的角色?
易炼红:关于东北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三个事关”,即事关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事关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周边和东北亚地区安全稳定。应当说,党中央已经把东北振兴摆在一个全局的、战略的重要位置。沈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国务院刚刚批复的沈阳城市总体规划,又赋予了沈阳建设现代化、特大型城市的更高定位。
过去,我们常讲,“东北振兴看辽宁,辽宁振兴看沈阳”,现在这句话还要讲。省委李希书记要求沈阳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排头兵。我理解,沈阳在东北振兴中要发挥好两个方面作用。
一要在探索转型创新路径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老工业基地遇到的困境大同小异,摆脱困境的路径都是从转型创新发展上集中发力,英国的伯明翰、德国的鲁尔、美国的匹兹堡和底特律都是如此。总结这些城市走出困境的实践,我们会发现,凡是重获新生的城市都是成功转型的城市,都走出了产业多元发展的新路。在东北新一轮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沈阳来说,必须快一拍、早一步,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列,在激发创新活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率先突破,努力推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换句话说,沈阳必须要有“走出一条新路”的气魄胆识,以舍我其谁的勇气闯在前、干在先,在东北转型创新发展中当好“领跑者”。国家把一系列试点放在沈阳,目的也在于此。
二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座城市的崛起与其所在城市群的崛起互为条件、互为支撑。无论是北美的五大湖城市群、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还是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都是产业最密集、人口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发展最快的城市都处在其中。因此,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过程中,沈阳既要做强做优做大自身,更要有“大沈阳”的视野和站位,真正与周边城市形成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具体来讲,要强化交通枢纽地位,以沈阳航空枢纽、铁路枢纽为核心,建设集陆港、空港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形成“一带一路”东通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要强化产业分工合作,坚持以发展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逐步将其他产业向周边转移,进一步形成更加合理的专业分工体系和经济发展圈层。要强化资源要素聚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使沈阳真正成为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集的“大磁场”,在东北率先扭转优质资源外流的情况,进而带动整个区域板块共同崛起。
对标国际标准强壮大沈阳风骨
记者:您在调研中提出,要做实大规划、建设大都市、振兴大沈阳,在您心目中,大都市、大沈阳是什么样子?
易炼红:沈阳的城市规划建设很大气,空间布局已经拉开,我提出做实大规划,就是要把已经制定的规划很好地落实落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规划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提出建设大都市、振兴大沈阳,就是要按照现代化的城市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把沈阳打造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中心城市。
当今时代是以城市为主导的时代,也是城市你争我赶的竞争时代,不进则败,进缓也败。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我们要“跳起来摘桃子”,以更高更广更远视野审视沈阳的未来,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着眼于立足辽宁、服务东北、放眼全国、走向世界四个维度谋划沈阳城市的未来。
我心目中的“大都市、大沈阳”是一个功能完善、品质一流、大气磅礴、形神兼备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她的体量庞大,具备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吸纳功能和承载功能;她的能量强劲,具备强大的驱动功能和开放功能;她的文化先进,具备区域文化发展的标杆功能、引领功能;她的居民幸福,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自豪感。
记者:如何理解大沈阳的特殊城市品质?
易炼红:品质是城市竞争的焦点,城市的品质一方面源于空间风貌、物质环境等外部特征,另一方面源于历史积淀、人文环境等内涵特质,而后者更具比较价值,是城市品质的核心。
我认为,大沈阳独特的城市品质集中体现在国际品质和文化标识。所谓国际品质,就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国际化,包括发展理念、建设标准、人居环境、制度安排和政府服务,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都向世界先进城市看齐。所谓文化标识,就是城市建设发展要延续历史文脉,保留文化基因,通过建筑、街区、景观、雕塑等载体或者标识来呈现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更要通过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来涵养城市文化,形成独特的风貌、风情、风格,展现一方水土的城市性情。
我们建设大都市、振兴大沈阳,要矢志不渝将打造国际品质与弘扬沈阳城市文化协同推进,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在“时代特征”中彰显“沈阳特色”,唯有如此才能留住大沈阳的乡愁,炼出并强壮大沈阳的风骨,铸就大沈阳特殊的城市品质。
项目为王:转型创新发展总抓手
记者:您在多个场合讲到“项目为王”,项目在沈阳现阶段有什么特殊作用?
易炼红: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我们要实施发展规划,要把发展蓝图真正变为现实,最终都要依托项目建设。我们提出要强化“项目为王”意识,目的就是引导大家进一步强化工作聚焦,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沈阳转型创新发展的总抓手。
关于项目建设在沈阳现阶段有什么特殊作用,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二是有利于提品质、拓功能。三是有利于促改革、增活力。四是有利于转作风、树导向。
记者:沈阳存在一些存量项目可能与调整后的产业政策不符,如何处理这些存量项目与新引进项目之间的关系?
易炼红:我们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别对待、分类施策。对于污染类的产业,要逐步淘汰、有序退出,实现“腾笼换鸟”,为引进新项目、发展新产业留出空间。对于还有发展前途、暂时落后的传统行业,要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和传统制造业升级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培育和传统服务业创新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记者:以什么制度确保新引进项目符合产业规划?
易炼红:在以制度措施确保新引进项目符合产业规划上,我们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要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新项目供地前进行论证,供地后进行监管,坚决守住投资强度“底线”,坚决将污染项目拒之门外。同时,我们把产业园区作为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大力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要求国家级园区每年必须引进投资50亿元乃至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省级园区每年必须引进投资20亿元以上的项目。我们已经制定了《沈阳市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以全力支持、推动企业发展,并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再展沈阳产业发展雄风。在未来三至五年,我们将培育打造2个3000—5000亿元级的产业,10个千亿元级的产业。
二要强化规划控制。坚持统筹规划、规划统筹,按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制定项目空间前期计划,统筹新引进重大项目的选址流转,研究探索招商利益分享机制,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区域间过度竞争、重复建设。
三要强化考核激励。充分发挥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作用,加大项目建设的指标权重,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掀起新一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
转型创新发展是最为紧迫的任务
记者:“转型创新”是您调研时讲得较多的话,您觉得沈阳的转型创新发展的急迫性在什么地方?
易炼红:这段时间,边调研边思考,我深切感受到,转型创新发展是沈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为紧迫的任务。
为什么这样讲呢?首先,转型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传统的拼资源、拼环境、拼政策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占工业比重七成以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为紧迫,必须加快走出一条转型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其次,转型创新发展是责任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作出“四个着力”“三个推进”的重要指示。辽宁省委、省政府对沈阳寄予厚望,明确要求沈阳继续在全省新一轮振兴发展中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排头兵。沈阳作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辽宁省的省会城市,引领新一轮东北振兴,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也是必须完成的使命。那么,我们靠什么扛起这样的责任和使命?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转型创新发展。这不仅是壮大自身实力、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需要,也是率先走出一条新路、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经验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引领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任。第三,转型创新发展是现实所迫。沈阳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我认为还是我们转型创新发展的步子慢了。沈阳已经到了非转型不可的紧要关口,不转型就要落后,转型慢了也要落后,唯有坚定不移、快马加鞭走转型创新发展之路,我们才能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走在前列。
以“马上办、钉钉子”精神 践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记者:“马上办、钉钉子”已经快成了您的新口头禅了,这六个字可以理解为效率与责任的统一吗?这六个字对沈阳目前有什么特殊意义?
易炼红:当然可以这么理解,甚至可以说,效率与责任的统一就是“马上办、钉钉子”精准的定位和诠释。 “马上办、钉钉子”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作风要求,更是沈阳市每一名领导干部无愧于党、无愧于民的实践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沈阳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肩负引领新一轮东北振兴的使命,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一刻也等不得、慢不得、耽误不得,迫切需要弘扬“马上办”的作风,坚持“钉钉子”的精神,真正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推动工作一项一项落实,难题一个一个破解。“马上办、钉钉子”只靠空喊也不行,必须有标准,有约束,有考核。
近期,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弘扬“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的实施意见》《关于坚持和贯彻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的若干意见》《沈阳市容错纠错实施办法》以及《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目的就是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想事、干事、成事的执行力,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干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拼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推进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中梗阻”“最后一公里”“为官不为”等问题,真正将振兴发展的各项任务办好办实、落地落实。
记者:您在长沙时曾改写过一首诗:“一官到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来时清。”您把诗的最后一个“贫”字改成了“清”。您到沈阳以后也改写过《石灰吟》中的一句:“歪风邪气全不怕,要留清白在沈阳”,您在长沙和沈阳两首诗中都特别青睐一个“清”字,充满诗意,有何寓意?
易炼红:项目的投资主体要愿意来沈阳,需要我们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要让投资创业者感受到这里有灿烂的阳光,滋润的雨露,适宜的土壤和生存环境。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我们的干部要真心实意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家服务,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意识。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我们强调广大干部要坚持和弘扬“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强调所有干部都要树立一个观点,“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让所有的投资者和客商,感受到沈阳这种良好的营商环境,很高的行政效能,感受到我们的干部工作雷厉风行,而且锲而不舍,一抓到底。那么,有了这种精神和作风,我相信,项目建设会得到有力推进。
我曾经引用过两首诗,是分别在长沙和沈阳上任作表态讲话的时候引用的,这两首诗中都有“清”字,我对“清”字有特殊的感情,我希望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清清白白地为官和做人,也希望自己能够清清爽爽的干事、创业。我认为,这也符合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对企业家既亲近,同时又保持很清纯的关系。亲近企业家,推动企业的发展,我们要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又和企业家保持很清纯的关系,就是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当中,保持正常的工作关系,没有任何不当的利益交往。广大人民群众希望“政治清明、政府清正、干部清廉”,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将身体力行,以不负期望。
记者:改善民生是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易书记,接下来沈阳将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哪些举措,怎么能让百姓在家门口提高幸福感呢?
易炼红:总书记讲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从政者,要坚持民本情怀,我曾经反复强调,民之所盼就是政之所为,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决策、办事的最高原则,一切以人民的意愿、人民的福祉为追求。把人民群众想干的事情变成党委政府要干的事情,把党委政府在干的事情变成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参与推动的事情,把党委政府干成的事情变成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情。在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我反复强调,我们不仅要关注大项目、大广场、大马路的光鲜,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投向生活在背街小巷、老旧社区的广大居民,通过对背街小巷、老旧社区的改造提质,让这些生活在背街小巷、老旧社区的居民能够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他们所需要的变化、所满意的变化。这样,让他们有获得感,让他们的幸福感在自己家门口升级。我们通过对老旧社区的改造,把马路修得更平坦、更开阔,把老百姓居住的环境整治得更清爽、更整洁、更漂亮。通过整治,让老百姓生活更便捷、更舒适,比如让他们停车更方便,开门能见到绿,在离家很近的地方能找到公园、公共活动场所等等。据人民网
编辑: zfw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