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老边绿色“菜篮子”铺就致富路

27.10.2016  20:27

  乡村小传

  于洪区光辉街道东老边村地处于洪西部,与新民市接壤,因位于明代修建的辽东边墙东侧而得名。全村现有村民520户、1254人,其中回族人口186人,占全村人口比例15%,村内建有清真寺一座。

  东老边村临近沈山铁路、沈通高速(老边站)、107省道,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同时地下资源丰富,蕴藏着石油、天然气、温泉等资源。

  驱车从于洪区双树子村沿107公路向西行驶,半个小时左右,记者发现了一个干净整洁、古朴庄重的村庄——东老边村。

  平坦宽敞的村路,整洁宽敞的院落,统一美观的围墙,明亮节能的路灯……步入东老边村,看到的是一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幸福景象。

  绿色蔬果直通市民餐桌

  在东老边村,记者看到,很多农民院内,栽种着大片的寒富苹果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又大又圆的寒富苹果。一排排高大宽敞的大棚内,栽满了油桃树、西红柿以及各种蔬菜。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西红柿,从市里赶来的批发商正在抓紧往车上装货。“这里的蔬菜和水果都是绿色无公害的,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直接销售到市民餐桌。”村民们告诉记者。

  据了解,自2011年开始,东老边村不断加大农业产业调整力度,农业生产由传统的玉米、水稻向种蔬菜、瓜果类发展。同时,农业产业调整面积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1600余亩,调整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2%,实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东老边村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建设占地1000亩、104栋的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主要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和水果等,并成功实现农超对接,仅设施大棚年产值就达5000万元。2015年东老边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6907元。

  “脏乱差”变身“净亮美”

  东老边村地处远郊,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针对实际,村委会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努力做到村容整洁、环境清新、秩序井然。 “如今,东老边村被评为全省宜居乡村示范村,村容村貌大变样,真正实现了净、亮、美。环境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也跟着变化,大家致富的心气儿更高了。”村民们高兴地告诉记者。

  “广大村民是宜居乡村建设的主体,是直接受益者。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东老边村党支部书记杨丽霞告诉记者,通过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致村民一封信、村内广播、墙报和宣传栏等形式,村里大力开展宜居乡村建设宣传。

  东老边村全面清理了村内道路和公共场所垃圾,彻底治理了村庄内外“三堆”。坚决整治占道经营、乱贴画、乱搭建、乱堆放等行为。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空闲地栽植花草树木,全面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同时,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优化乡村布局形态,加强道路、环卫、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垃圾、污水、粪便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科学合理地布局建设生活垃圾收集池、无公害厕所等环卫设施,完善了主要街路景观墙及照明设施,加强了村庄绿化、美化工作。近两年,东老边村新修道路1000延长米,新建围墙3710延长米,新设路灯54盏,并即将投入30万元进行村屯绿化。

  和谐村民齐心奔小康

  “在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杨丽霞介绍说。

  东老边村党员干部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下载适用的资料,让村民方便了解农业发展信息,鼓励农民走向致富道路。

  实施党员设岗定责公开承诺制,开展“便民全程代办服务”工作。村代办工作涉及计生、新农合、红十字会、民政等共计19项业务。东老边在全街道率先开展“5+2”、“白+黑”全程代办工作服务模式。“5+2”即:村干部每周七天时间,确保一天一名村干部专职为村民服务,“白+黑”即:开办夜间代办服务,村里专人安排值班人员夜间负责便民代办工作。

  2014年,东老边村自筹资金13万元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文化休闲广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设立道德讲堂,在2015年于洪区宣传部开展的“两榜”建设中,推选了村民崔桂荣伺候百岁老人的典型动人事迹。东老边村先后获得“沈阳市农村基层组织示范村”、“沈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于洪区宜居乡村示范村”“辽宁省宜居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