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大舞台唱响沈阳“好声音”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全体会议向媒体开放。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全国两会历来是国内外新闻媒体争夺新闻资源的主战场,也是各省市借以宣传推介区域发展成果的重要舞台。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更因为是十九大召开前的一次重要会议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做好这次会议宣传报道,对于沈阳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扎实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沈阳市汇媒体之众、集舆论之力,在全国两会这方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讲述沈阳故事、传递沈阳信心、宣传沈阳成就、展示沈阳形象,唱响了一曲嘹亮的“沈阳好声音”。
“沈阳元素”吸引国内外关注目光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当天,人民日报刊发《人人是形象事事见环境》,记者以其在沈工作生活的亲身经历,特别是通过近一时期沈阳市营商环境发生的变化,体现了沈阳市对标国际、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实际行动和展现出的全新气象。3月6日,新华社旗下《瞭望》杂志刊发《重塑营商环境的“沈阳风暴”》,全面展示了沈阳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信心和取得的初步成绩。
此后,中央媒体关于沈阳的报道接踵而至,关注的主题更加宽泛,报道内容也更加立体而有深度。3月6日、8日、10日,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了《幸福沈阳共同缔造》《沈阳谋全面转型当振兴先锋》《沈阳创新改革释放振兴新动力》等三篇关于沈阳的新闻报道,全面系统地报道了沈阳以创新改革为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推进幸福沈阳共同缔造,努力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当先锋、打头阵的发展思路。而《瞭望》杂志刊发的《沈阳:引领振兴正当时》,光明日报刊发的《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潘利国: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破解居家养老难题》《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委员:建立青少年视力健康体系》,经济日报刊发的《好风我知你力道》《栽下梧桐树创客逐梦来》《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动能》,中国日报刊发的《沈阳市市长姜有为:把关怀转化为动力推动沈阳加快振兴发展》等一篇篇宣传沈阳的重量级稿件,全面展示了沈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树立了振兴向上的城市形象,使沈阳在两会期间吸引了国内外无数关注的目光。
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一向是媒体采写“东北振兴题材”的首选之地。但是在全国两会期间获得国内主流媒体如此密集、深入和全方位的报道,仍十分少见。这一方面凸显了沈阳在东北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市党代会和市两会后,确立了新发展目标、处于新一轮振兴发展关键节点的沈阳,更是以“新领导班子、新发展理念、新工作思路、新振兴成果”的全新形象,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也缘于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并做重要讲话,牵动了各路媒体的目光。
总书记与代表有哪些互动?对辽宁振兴发展有哪些新的要求?对东北振兴将产生哪些深远影响?这些问题,使辽宁省会城市——沈阳在国内外媒体中的关注热度骤然升温。
3月5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对媒体开放,吸引了200余名国内外记者蜂拥而至,许多记者为了抢占“有利地形”,甚至提前2个多小时就来到会场。
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姜有为作为新一任沈阳市市长,首次为沈阳振兴发展“代言”,坦言沈阳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表达了正视问题、补齐短板,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信心和决心,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争相报道。而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潘利国提交的“关于构建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市政协主席姜宏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铁岭—沈阳—营口城际铁路规划立项”的提案,也因贴近民生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先后被光明日报、中国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并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广泛传播。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大背景下,世界需要倾听沈阳声音,沈阳同样需要敞开胸怀、主动发声,让外界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沈阳。今年全国两会,为沈阳提供了一次展示城市形象的绝佳机会,赢得了更多媒体关注的目光。
沈阳振兴发展重大题材广受“追逐”
新闻媒体关注重大题材的职业特点,让沈阳成为两会上许多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不仅为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再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增添了信心,也为媒体报道沈阳找到了更多发力点。
国有企业是“国之重器”,是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国有企业作为辽宁振兴的“龙头”,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核心竞争力,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围绕落实总书记要求,沈阳市全国人大代表赵长义、徐强、栗生锐等纷纷在审议中发言,为加快沈阳国企国资改革提供思路和建议,引起媒体关注和报道。新华社在相关报道中采用了栗生锐“以政策激励人才创新、构建有利于国企发展的人才队伍”的建议,央广网在“两会经济之声”报道中引用了徐强的观点:“企业和员工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伴相生的关系。”
今年全国两会,媒体对沈阳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进行了大量集中报道,向外界传达了沈阳全面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巨大决心和勇气。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何勇说,一段时期以来,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始终面临重重困境。与此同时,“投资不过山海关”等唱衰东北的声音在网上蔓延,使沈阳的投资形象一度遭受影响。正是看到沈阳痛定思痛,以营商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破解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并在短短几个月迅速取得一系列成果,他才在全国两会期间采写了多篇关于沈阳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幸福沈阳共同缔造、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稿件,希望借助全国两会这一平台,让更多人关注沈阳营商环境的改善,为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充分发挥中央媒体的舆论作用。
在围绕总书记在辽宁代表团提出的“三个推进”等重大主题进行宣传报道的同时,媒体还十分注重从细微处入手,勾勒新闻报道的“全画幅”。沈阳市全国人大代表徐强和冯玉萍因为和总书记“面对面”议政,在两会期间成为许多媒体追逐的“明星代表”。通过对他们发言期间总书记多次插话提问、和代表们交流互动这样的细节描写,媒体试图还原当时的场景,再现总书记在辽宁代表团审议时的一言一行和关切重点。
“我认得你,我们见过三次面,是老朋友了。”这句话是审议结束后,总书记与代表们握手告别时对徐强说的。尽管在此后的采访中,徐强多次向不同媒体的记者复述过,依然每一次都难掩激动。“总书记每天日理万机,竟然还能记住我这个普通工人。”徐强说,他之所以愿意和记者们分享这个细节,是因为从这句亲切的话语当中,体会到总书记对工人阶级的那份深厚感情。“媒体的报道,使这份情感得到更加恰如其分的表达和传递,给全市工人阶级带来巨大鼓舞,进一步提振了大家为老工业基地振兴贡献力量的士气。”
一曲宣传沈阳的媒体“大合唱”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沈阳的新闻报道,既有许多有深度、有厚度、有力度的重磅报道,也有短平快的即时传播消息;既有传统媒体的厚积薄发,也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既有中央和省级媒体的集体发力,也有市属媒体的协同作战。传递两会声音、汇聚新闻力量,新老媒体共同唱响了“融媒时代”两会报道的沈阳声音,进一步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穿透力、影响力和震撼力。
3月8日一早,沈报集团帅正新闻客户端的有声新闻栏目“新闻早茶”,传出新闻主播唐晓诗甜美的声音:“3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参加审议……”当天的沈阳日报,除了用三个整版对习近平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报道之外,还通过官方微博、微信进行即时报道。与此同时,沈阳新闻频道、广播电台也分别通过电视、广播及微信、微博等渠道广泛报道这一消息。
当天,沈城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了解到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市发改委率先就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发声。随即,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沈城各界迅速掀起传达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的热潮,形成会场内外、全市上下、前后两方密切互动的局面,使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以全国两会为舞台,在市委宣传部的统筹协调下,市属各媒体抢占先机、协同作战,一次采集、多次生产、多渠道传播,注重报、台、网、端、微的融合互动和新闻产品的创新,形成了网媒APP、头条号以及官方微博、微信矩阵为主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全媒体报道矩阵。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和沈阳广播电视台还搭建了资源共享联动机制,实现文稿、图片、音频、视频共享,在重要报道上同频共振,报、台、网、微、客户端共同发力。
据统计,今年两会期间,中央级媒体共刊播沈阳新闻80余篇(次),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刊播了34篇(次)。
市属媒体对全国两会进行了充分报道,沈报集团沈阳日报、沈阳晚报、地铁第一时间共刊发120多个整版报道,沈阳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刊播100余篇报道,新闻广播播发40余条报道。
此外,H5、微视频、微阅读等新技术、新手段的综合运用,新闻产品表达方式的互动性和多样化,使今年沈阳媒体对全国两会的宣传报道有了更多创新和突破,增加了可视化新闻元素,令人眼前一亮。这其中,“沈阳发布”官方微博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的微视频和微纪录片;新浪网、凤凰网、网易等的“2017全国两会看辽宁”专题页、新华网辽宁频道“全国两会关注在辽代表委员履职建言”专题页下,为沈阳单独设立子栏目,创新性地以新时空微阅读的方式,带大家一起看两会。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新浪辽宁、中新网、东北新闻网等20余家网络媒体,先后转载沈阳市属新闻媒体重点稿件210余篇,刊发视频、图集等150余条,网上转发、阅读量超过1900万次;市属媒体转载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稿件130余篇,刊发视频、图集等110余条,网上转发、阅读量超过1200万次。
多层次、多样化的媒体互动,碰撞出宣传沈阳形象、推动振兴发展的绚丽火花,也极大地提升了沈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沈阳加快推动新一轮振兴,汇聚了无比强大的能量。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郭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