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7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公布
挥别“十二五”,我国农业发展既拥有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棉油果菜鱼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居世界首位等诸多优势,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自身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现实挑战。决胜“十三五”,2016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为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开出药方,也为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问题与发展相随,也是改革的肇因。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比如,玉米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优质饲草供应不足,说明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等突出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找到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病根”,牵住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一篇涉及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大文章,需要科学谋篇布局,切实抓出成效。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等重点任务。调结构,就是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供给。提品质,就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培育品牌,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促融合,就是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降成本,就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实现节本增效,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去库存,就是把过大的库存量减下来,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生产。补短板,既要补农业基本建设之短,又要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不断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提高粮食产能。“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但粮食安全却是战略性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能简单等同于压缩粮食生产,更不能搞运动式调整。粮食生产要尊重市场规律、顺应供求变化,适时适度调整种植结构。一方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一方面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大对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才能使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能的责任落实、举措落地。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开拓创新,也要狠抓落实。“地诚任,不患无财”,只要我们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在深化改革的沃壤中收获丰硕果实,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