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乡村中医门诊遭遇“病号多大夫少” 中医药人才短缺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中医门诊,不少患者来自乡村,因为在当地没有这么多理疗项目。
针灸、拔罐、按摩……从城市到乡村,中医治疗热度上升,中医药人才短缺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方面是社会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人才配备失衡,特别是乡村卫生院,缺口更大。
病号多,大夫少,水平参差不齐,难免影响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尤其是精准治疗。
今天,我们关注我省中医药人才的流向和培养前景。
引子
28岁的杨舒是辽宁中医药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去年毕业考试合格后,来到沈阳市和平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按说,小伙子完全可以应聘去大医院,可他却偏偏执拗地选择了社区中医师,做小儿推拿,小伙子对这一专业很上心。
2月23日,在社区医院的一间诊室里,小伙子一边给一名6岁患儿推拿按摩,一边说:“每天接治的孩子差不多有10名,这个孩子患多动症,准备治疗一个月。”
“我对中医有些研究,自身喜好加上专业学习,我觉得我能打出‘杨氏推拿’品牌。其实,这里真的很缺专业的中医推拿医生。”小伙子很认真地告诉记者。
一位社区居民说:“中医开到家门口,水平也不差,就是大夫太少,每次来都得等挺长时间。”
记者调查发现,不是所有的社区医院都有中医师,一些乡镇卫生院缺口还挺大。
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
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
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
基本形成一支这样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百名国医大师 万名中医名师 百万中医师 千万职业技能人员
--摘自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
看中医的病号挺多但大夫不好找
康平的乡镇卫生院每家都缺两三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我省城市和乡村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都很高。眼下,有医保报销政策,中医药治疗被越来越多的乡村患者看好。
沈阳市沈河区青年社区居民孙君大爷说,原来有腰疼的老毛病,做了几次中医拔罐,好多了,这些中医大夫的手法不错,治疗费还便宜,一次15元。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我省,一般的乡镇卫生院中医门诊量占20%至30%,一些地区的中医门诊量还有增长趋势。
2月20日至23日,记者走访了沈阳市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门诊量一般都占到门诊量的1/3以上,高的甚至超过一半。沈阳市沈水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月门诊量达1300多人次,中医门诊量接近700人次。
面对如此高的需求,中医药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沈阳市和平区沈水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2名医生中,8人是医学院校本科毕业,4人是学中医的研究生。与此相比,在乡村,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的中医大夫几乎是凤毛麟角。
沈阳市康平县卫生计生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中医药适宜技术向乡村延伸,中医药服务市场火了,可中医大夫短缺的现象却很严重,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缺2名至3名。理疗设备有,会用的人难找。
在沈阳市一家乡镇卫生院,记者注意到,这里的中医科尽管设备仪器很全,可只有一名中医大夫,一些适宜技术不能开展。医院负责人解释说,每天来看中医的村民至少有十多位,由于缺乏人手,只能靠一个中医大夫勉强撑着。
让人略显担忧的是,这种现象在省内乡村卫生院不是个案。
康平县卫计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全县160多个村开展了中医服务,每个村一般两三项,像简单火罐、针灸、按摩等,都挺受欢迎。但是,“眼下,基层乡村最缺少的就是中医大夫,这是普遍现象。”
记者注意到,中医人才总量不够,结构失衡,且大都集中在城市,乡村缺少中医药人才。
由于基层乡村中医药人才数量不足,一般是护校、中专学历水平,加上地区间分布不均衡,服务能力不足的弊端显而易见。
基层医院中医药人员年龄断档
中医专业毕业生难招
记者调查发现,乡村中医药在岗人员大多年龄偏大,一般在50岁以上,年轻人从事中医专业的少之又少,基层中医人才断档问题日益凸显。
基层医院中医药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也是制约影响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此外,基层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不足,高学历、有能力的中医药人才也很难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缺乏有效的人才流动,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学历水平相对较低,招聘难度也很大。
一位乡镇卫生院院长分析说,年轻人考上大学,即便学了医疗专业,也不愿回到乡村,包括学中医专业的。乡村医院的工资低,职业前景渺茫,这是许多中医专业大学生不愿到乡村卫生院工作的主因。
康平县东升乡卫生院负责人万福国说,村民很认中医,但没中医大夫,年轻人不愿意到基层执业。
从更高的层面上看,中医药人才中间力量断档,青黄不接,中医药高端人才面临空白的尴尬。
记者调查了解到,随着国家级名医的老龄化,我省在全国有影响力、有话语权的大牌专家逐渐减少,部分传统优势学科梯队断层。
辽宁作为中医药大省,曾经有过唯一的“国医大师”李玉奇,老人去世后,“国医大师”在我省一直是空白。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辽宁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领军人物,这与中医药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省卫计委中医药服务处副处长王有刚介绍,我省中医药人才每千人口比例仅有0.23至0.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4。
来自省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共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10255人,仅占全省医师总数的10.93%,在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站)门诊部、诊所、村卫生室等执业的中医药类别医师就更少了。
抓两头带中间
我省要补基层短板
记者了解到,我省的中医传承项目一直在做。
去年,省里组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学员450人;核准、审批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52项,培训学员2万余人次。
省卫计委会同省教育厅推荐5名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育名师,两人顺利当选。
自2011年开始,省财政连续拨付保障中医药人才培养资金,每年达到1000万元以上,占中医药专项经费的25%。记者了解到,省卫计委还委托辽宁中医药大学,在全省设立教学点20个,每年招收学员500名。
在王有刚看来,中医人才的培养要兼顾梯队结构,“既抓高端人才的遴选培育,又抓基层人才的支持和培养。”在抓两头、带中间的同时,更加注重中医药人员层次和结构的培养。
省卫计委明确,“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健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到2020年,打造10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团队,建设30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养30名优秀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60名后备人才,培养50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00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在此基础上,力争拥有国医大师2名,国家级名中医50名,省级名中医100名,并完成2500名基层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王有刚告诉记者,我省已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纳入辽宁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措施和推进步骤,积极开展各项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切实做好中医药事业的人才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