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措并举促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协调并进

12.06.2015  15:01

  在中国政府已将年内GDP增速目标定为7%左右,而一季度GDP增速回落至7%的前提下,作为二季度乃至上半年宏观数据主要支撑的五、六月份经济数据备受关注。
  国家统计局11日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1.4%,增速较1-4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累计投资同比增速连续第11个月放缓。
  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外贸运行情况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7.8%,降幅较前4个月加深了0.5个百分点。
  中国去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4%,居投资、外贸、消费三大需求之首。而今年一季度消费的贡献率与去年同期差不多,消费被寄予拉动经济增长的厚望。
  但是,数据显示,5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1%,增速仅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累计看来,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却是累计总额同比增速连续第4个月下滑。
  舆论普遍认为,中国致力于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结构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是努力方向。然而,中国仍需兼具质量和效益的投资,仍需稳定增长与转型升级的外贸。
  由此观察,近期来自中国政府层面的两个举动颇引人关注。
  一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以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二是同一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7项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批复,总投资额超过1200亿元。
  此举意味,决策层对投资与外贸的重视,说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并没有哪一个是可以偏倚。
  对于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而言,投资和外贸这两大传统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在新的发展坐标中需要有新的内涵。
  论投资,需要解决好投资内容和资金来源的问题,才不致重走过去高杠杆泡沫化的重复投资老路;论外贸,则需要形成优进优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需要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加快国际产能合作步伐。在这两方面,中国不乏亮眼的举措。
  以备受世界关注的“一带一路”为例。中国一季度向“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出口大幅增长10%以上,进出口占同期贸易总值的比重超四分之一。而包括中韩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津闽粤三地自贸区等在内的一系列多边或双边区域自贸协定、本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将为中国外贸增长托底。
  同时,中国未来投资的内容也正在向长期、有回报的优质项目转变。此外,保证合理有效投资持续增加,政府不再唱“独角戏”,通过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民间和社会资本活力。
  根据4月18日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介工作的通知》显示,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已有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
  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中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2.1%,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高0.7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为65.4%,比1-4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
  再好的政策也需要落地才能生根。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项目尽管已获批复,中央资金虽然已经到位,但因审批程序多以及一些地方不作为等原因,迟迟无法真正投入建设。中央已经关注到这类问题。
  上个月,中国总理专门召开了一次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为主题的电视电话会议,与全国中层以上干部“面对面”喊话,敦促转变工作作风。
  6月1日起,国务院启动本届政府成立以来的首次全面大督查,派出11个督查组赴35个国务院部门和单位、18个省(区、市)开展实地督查。督查内容即包括增加合理有效投资、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这三大稳增长措施。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