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端天气和灾害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发布

17.03.2015  17:46

  3月15日,《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联合国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期间于日本仙台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

  矫梅燕在发布会上首先向参与编写本《报告》的所有单位、专家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对《报告》的编写背景作简短介绍。矫梅燕指出,《报告》的相关结论对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提高综合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作用,对其它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报告》由中国气象局会同民政部、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卫生部、环保部、中科院、社科院以及相关高校共12个政府部门、33家单位、125位作者,历时近两年共同编写。《报告》基于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成因及未来趋势,评估了天气气候灾害对不同领域和区域的影响与风险,总结了中国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管理、实践及适应措施方面的进展,提出了中国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选择与行动措施。

  《报告》认为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种类多,频次高,阶段性和季节性明显,区域差异大,影响范围广。近60年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了显著变化,高温日数和暴雨日数增加,极端低温频次明显下降,北方和西南干旱化趋势加强,登陆台风强度增大,霾日数增加。中国群发性或区域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次增加,范围有所增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气候灾害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影响程度日趋严重,直接经济损失不断增加,但死亡人数持续下降。随着气候灾害影响范围扩大和人口、经济总量增长,各类承灾体的暴露度不断增大。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密度化和高流动性,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和防灾减灾基础薄弱,使各类气候灾害的承灾体脆弱性趋于增大。根据中等排放(RCP4.5)和高排放(RCP8.5)情景,采用多模式集合方法,预估21世纪中国的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预估到21世纪末中国高温、洪涝和干旱灾害风险加大,城市化、老龄化和财富积聚对气候灾害风险有叠加和放大效应。

  《报告》指出,中国政府加强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法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的国家管理体系。全面加强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初步形成了防灾、抗灾、救灾一体化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在注重传统领域风险防范的同时,重点关注了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相关的水资源风险加剧、生态安全风险升级、健康安全风险加大等新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各级政府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和公众的风险意识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减轻灾害风险的氛围。建立健全协同运作和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加强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提高了国家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能力。

  《报告》强调气候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应当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确定中长期气候安全目标。应尽快组织编制和实施气候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的国家综合规划,为国家气候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有力保障。采取因地制宜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协同适应策略,加强区域协同和领域协同,夯实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适应规划、应急管理及防范气候灾害风险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恢复能力。不断健全气候灾害风险治理中的市场机制和社会合作机制,总结中国特色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经验,完善国家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体系。

  联合国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于2015年3月14日-18日在日本宫城县仙台市举行。本届减灾大会将完成对《兵库行动框架》实施情况的评估和审查,思考从区域和国家减灾战略中汲取的经验,最后将通过2015年后减灾框架。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