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往届两会提案建议落实情况

03.03.2015  13:08

  一直以来,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对全国两会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2013年,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印发了《气象部门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两会提案的办理机构、职责和流程,确保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的办理原则、办理程序和保障措施的落实。《办法》的印发和执行有效地促进了气象部门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2014年3月,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亲自对两会有关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进行部署,分管局领导许小峰对办理结果和回复代表、委员的函件严格把关。近年来涉及气象工作的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主要有:

   气象灾害防御立法:

  加快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是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中国气象局对此高度重视,并作为《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完善气象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积极推进。2011-2012年,组织开展了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预研工作。2013年按照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要求,中国气象局及时启动了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研究工作,并形成了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研究专题报告和气象灾害防御法草案文本,将《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研究列为气象软科学重点项目,形成了研究报告和《气象灾害防御法建议稿》(送审稿)。

  2014年,全国人大代表姜健和全国政协委员盛明富都提出了尽快设立气象灾害防御法的建议(提案)。中国气象局以此为契机,在前期立法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并将加快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工作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气象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所提“尽早启动气象灾害防御法的立法进程”建议要求的重要举措,全力推进全国人大农委将气象灾害防御法列为2014年立法调研项目。中国气象局与全国人大农委、国务院法制办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就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法律制度,以及与其他相关法律关系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并对气象灾害防御法草案进行了认真修改完善。1月至3月,中国气象局组织有关人员对气象灾害防御法重点难点问题进了行集中研讨,并对文本进行了修改完善。4月,全国人大农委就《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问题与中国气象局进行了座谈研讨,并就立法工作重点达成共识。7月,全国人大农委专门听取了中国气象局关于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进展情况专题汇报。随后,中国气象局多次召开局务会、局长专题协调会,专题研究部署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具体措施,并组织力量对气象灾害防御法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研究。9月,中国气象局召开两次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专家座谈会,邀请全国人大环资委、农委、法工委、国务院应急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与会,就立法思路、立法重点难点问题和核心法律制度等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多次组织起草组进行集中研讨修改。10月,全国人大法工委经济法案室专题听取了中国气象局关于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进展情况汇报。

  2015年1月中国气象局召开第三次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专家座谈会,听取国家减灾委、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减灾协会、北京市气象局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对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必要性和有关立法重点难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随后,按照专家意见和建议,组织起草组有关人员在对国外和地方气象灾害防御立法进展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分析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认真研究梳理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需要通过立法解决的突出问题等。在深入调研分析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起草组对气象灾害防御法草案框架和主要法律制度进行了相应调整和科学设计,修改完善了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先后分析研究形成了地方气象灾害防御立法分析报告、国外气象灾害防御主要法律制度措施比较分析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实施情况分析评估报告等重要研究报告,为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进程,总结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气象科普:

  气象科普工作是历届两会关注的焦点,多次在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中被提及。为此,中国气象局进一步加强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

  2012年11月,中国气象局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学会召开第四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同年12月,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16)》,提出面向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需求,面向学生、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大力普及气象科学知识。

  为满足公众日对气象科普日益增长的需求,各地气象部门每年围绕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业务科技新进展等开展宣传,利用台风、暴雨等重大天气过程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借助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节点,吸引公众关心气象、参与气象。2012年还成立了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2014年,气象部门科普工作成效显著,截至12月底,全国共拥有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88个(2014年新增70个)、接待公众128.7万人次,全国建立校园气象站1150个(2014年新增344个)、参与校园气象科普活动计49.5万人次;各级气象部门利用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科普活动5278次,邀请专家讲座讲解9932人次,参与公众达570.4万人次。中国气象局还联合中组部,在党员远程教育频道开播《气象万千》科普节目;联合科技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各地高校等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流动气象科普万里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等活动,受众人群近3万;全国气象部门制作图文类科普作品2100种,影视动漫类366种,游戏类52种,宣传品类718种,其他类73种,累计发放各类科普产品或宣传材料474.6万份。

   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两会代表、委员多年持续关注的问题。在相关提案建议的推动下,中国气象局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把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水资源安全保障的有力手段、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加快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强化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2014年12月,中国气象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编制的《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提出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东北、西北、华北、中部、西南和东南6个区域格局等发展目标;重点加强飞机作业能力建设,提高地面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决策指挥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中国气象局还在同步制定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逐步健全各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整体能力和水平,并把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拓展到大气污染应对等新领域。

   防灾减灾:

  2014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提出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提案。中国气象局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的对接融合;中国气象局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预警联动和灾害联防,建立了29个国家部委局参加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2014年,气象部门在1102个县开展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组织了暴雨洪涝、台风、干旱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试点工作;在47个城市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社区试点建设,建成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200个;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建设、县级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等工作深入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促进了气象防灾减灾合力的形成和预警效益的提升,全国城乡气象灾害防抗能力显著增强。

   环境气象:

  近年来,雾、霾等天气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问题,2014年中国气象局办理的提案建议中也有关于雾、霾的预报预警方面的内容。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雾、霾等天气的预报预警和大气污染气象保障工作,印发《气象部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目前已经基本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开展了气象卫星对颗粒物、二氧化硫、臭氧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和秸秆焚烧火点监控,建立了环境气象数值预报系统,并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气象部门成立了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初步实现了重污染天气的区域联防联动。中国气象局积极参与落实科技部联合各部门制定的《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任务,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同时深化与环保部、卫生计生委、交通部等部门的相关合作工作。

   钓鱼岛天气预报:

  2012年,全国政协委员左宗申建议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中增加钓鱼岛的预报。中国气象局承担着管理国家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预警的责任。发布钓鱼岛和附近海域天气预报是履行部门职责。中央气象台、上海及福建等气象部门一直以来都把钓鱼岛的气象服务作为职责范围,为渔民提供着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同年9月,中央气象台在国内城市预报中增加了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内容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气象要素。预报除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外,还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气象局门户网站、中国天气网、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等渠道进行发布。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