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中山区用“大城管”理念做好“小角落”事
2015年,在我市开展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中山区率先响应,在整治活动中坚持做到:做前有思路,做中想办法,做后出制度,用“大城管”理念做好“小角落”事。“格局无限大,行动必须实”的作风让中山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还了居民一方安居净土,给了大连一个骄傲理由。
做前有思路——“大城管”让人人成为参与者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项重点整治工作,《中山区全员参与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和《中山区市容环境整治十大长效举措》出台,将涉及部门全部纳入市容环境整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主体,细化责任分工,形成城区管理党政同责、部门联动、街道属地领导、社区单位共治、市民广泛参与的“大城管”理念与工作格局。中山区提出“六干”原则:坚定信心干到底;出师有名依法干;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干;加强沟通协作干;讲求策略稳妥干;干中宣传、宣传中干。
中山区针对辖区自身特点,形成市容环境整治“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全参与、全保障”的“五全”长效工作机制,得到市民点赞。
首先,坚持全天候值守。持续强化领导带班制度,从2015年5月中旬起,每晚由一名副区级干部坐镇与相关负责人利用区应急指挥平台进行综合调度,持续强化“7324”工作法,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分早、中、晚3个时段,每天管理时间24小时,按定人、定岗、定时、定责、定线、定格要求,对划分各个网格单元区域实施动态管理。
其次,坚持全方位整治。将执法中队、协勤全部下划到街道,由街道负责领导管理,区里保留两支机动队,配合各街道继续采取“掏、打、巡、查、拔”方式,全面清理占道商贩、商亭,拆除违章临建,剔除占道设卡等违法行为,有效处置了几次暴力抗法事件,打击了违法违章“钉子户”的嚣张气焰。同时,加快旧城区改造,科学规划建设停车场,推进“五个一”工程。
再次,坚持全域化覆盖。一方面落实“区—街道—社区”的三级管理网络,将全区划定54个网格,根据区域面积、管理难度实行错位管理。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和日常调度机制,统一要求、标准、步调,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增强环境整治工作创新性和联动性,实现由突击性管理向日常化管理转变,由主要路街管理向背街小巷管理延伸。坚持问题导向,一条街一条街清理,一个社区一个社区整治,精益求精、精雕细刻,让每1平方米土地、每1立方米空间都明确管理责任、管理标准、实施流程和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坚持全社会参与,推动形成长效整治强大合力,街道全员参与,机关全体参与,社会广泛参与,加强“五老”市容监管员队伍管理,建立长效管理考核机制,60名交通协管员、150名治安协勤员、280名行政执法协勤和5000名楼长及社会热心群体参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最后,坚持全过程保障。投入1.8亿元高标准建设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和“五个一”工程等项目,其中投入500多万元表彰市容环境整治先进集体和个人,投入100万元成立市容监管员队伍,向每个街道划拨20万元作为市容环境整治专项经费,探索试点购买市容环境整治服务,解决执法力量不足问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来,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强化安全保障和队伍保障,去年9月,在每个街道选拔一名党工委专职委员,配合城建副主任主抓城市环境整治。
2015年5月以来,中山区出动执法人员1.3万次,规范跨门经营5980家,清理占道烧烤780处、占道经营5600处,规范马路市场10处,拆除违建1480处,清理“五亭一摊”330个……居民看到决心与力度,主动支持,如今环境整治工作在中山区取得良性循环。
做后出制度——以“互联网+”为手段保障环境整治进行到底
中山区坚持边干边总结,将好的经验作为制度确立下来,并针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出台新举措,总结新经验。
今年,中山区在坚持原有制度基础上,将引入“互联网+”手段,充分利用电子监控平台,将城管监控系统与公安分局天网系统联网,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指挥中心,对重要路段及易反弹区域实时监控,及时向一线执法机动队发布信息,对各种违章行为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认定、第一时间查处,将违法行为与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突出智慧管理,由区机关工委组织建立8个微信工作群,动员各单位职工积极加入、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拍照取证,及时上传“中山数字城管”平台统一分拨。把“数字城管”作为“中山民情互连网”的重要内容,建立区、街、社区三个层面的市容环境整治微信群,覆盖辖区52个社区和400多个楼院,实时发现和上传问题,平台中心快速整理、迅速下拨并进行跟踪,确保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