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的北平痕迹在哪?

01.07.2015  10:54

6月9日至14日。北京。

我们不断地寻觅东北中山中学当年的痕迹。

据校史资料显示及校友介绍,初创的东北中山中学在北平有三处校址:西校为初中部,在交道口原顺天府尹公署旧址;东校为校部及高中部,在北新桥原警官学校旧址(在北京市二十二中现址);合并知行中学(注:也是专门接收东北流亡学生的学校)后,广安门内的报国寺为其南校。

然而,这次寻访让我们有些沮丧:这所中学像是没在北京存在过。

我们来到交道口的北京市二十二中。与资料照片相比,校门好像还有曾经的模样,有两根高高的立柱,右侧挂着校牌,但我们从肉眼能观察到:这是新建的,已非旧石。校门后的教学楼也是新楼。在传达室,我们通过电话与该校一位副校长对话。听完来意,他说:“听说这里有过大中公学,没听说过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我们想与之面谈,但他表示,该校校史已经说得很清楚,没有这段历史(指这里曾是东北中山中学一处校址)。

我们疑惑了:难道资料记载有误,老校友记忆出偏差?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久后,我们在穆杰那里找到了。这位82岁的中山老校友提供了一张照片:老校友们于1987年在北京市二十二中门前的合影。在这张合影里,“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的校牌旁边还有个牌子,上面写“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北京校友会”。据说,那时的校门还是老校门,后面的楼也还是老楼。

随后,我们又在附近寻找传说中的西校旧址。据记载,“中山”的这处校址是原顺天府尹公署的旧址。相关资料“说明”此处校址已经找不到“遗迹”了。我们沿街走、钻胡同,寻寻觅觅,没有得到任何有关“中山”的信息。

我们只好转乘地铁,赶赴广安门内的报国寺。出地铁口左拐,行约50米,我们看到“报国寺”。屋顶的三个大字,让我们有了脚才着地儿的感觉。这是一座大庙,庙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亭林的祠堂。大院中殿两侧,我们看到了“各有一座大乌龟驮负”的石碑。中山校友李锐曾在回忆文章中提到这两座碑:“冬天下课后,我们同学们多爱挤在龟碑旁边晒太阳取暖。”据她说,当时正殿是办公室,旁边是校长和老师们的宿舍。中殿东西两面是学生教室。

报国寺如今是以经营书籍、邮票、钱币为主的文化市场。

几位门卫、工作人员、经营者,还有一位在此闲坐、自称熟悉报国寺历史的八旬老者,听我们说80多年前这里曾经有所专门收留东北流亡学生的中学,均连连摇头,一副“还有这回事儿”的神情。在有旧址、实物没有大改变的报国寺,我们居然还是找到了这样的答案。这所曾经轰轰烈烈的中学好像没在北京存在过。

在顾亭林祠堂的一个房间里,有一位年轻的经营者告诉我们:听家里老辈人讲,民国时期报国寺曾是一座荒庙,是天桥卖艺人和乞丐的居住场所,但他从没听说过1930年代这里有过一所学校。他也没有告诉我们想要的答案,好在说出报国寺有过的历史碎片。它可能是当初知行中学和东北中山中学办校选址的“背景”之一。

我们进了一间匾额写着“中国书报刊馆”的大殿。

里面卖的多是一些旧的书报刊。粗略浏览,我们突然在柜台里发现一本小册子——《救亡日报》战时号外《光明》,目录中有一首诗,标题是《除了抗战一切都没意义》,作者为臧克家。这应是臧克家在抗战期间以诗为号召、为武器刊发的诗作。旁边的张姓经营者也不知道东北中山中学的故事,但他听说我们正做“流亡抗战”题材的新闻报道,便小心翼翼从柜台后面拿出一个大红本,说是1932年《申报月刊》创刊那一年的合订本。我们立即被吸引了,里面有中国军队抗日的内容和照片,特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马队、伏击战等照片,很有视觉冲击力。真想买下来,可惜要价太高。

有幸看到有关“抗战”的珍藏,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报国寺里有一棵需两人合抱的古树,很有年头,犹如古都北京,有着久远的历史。也许是因为北京有太多的历史可以诉说、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品味,而东北中山中学短短几年的“驻京时光”,在弹指一挥间已然了无痕迹了。

我们想说的是:

对于弘扬抗战精神,东北中山中学这样一个“流亡抗战”的中学样本,弥足珍贵。在东北中山中学1996年复校前,著名瑞士籍华人女作家、中山校友赵淑侠曾说过的一句话烘热了万千同学的心:“一个已不存在了三十多年的学校,还被她的学生们如此怀念着、珍视着,不能说不是奇迹,而这正是‘中山精神’!”如今,要揭下她默默无闻的面纱,重走她走过的艰苦卓绝又辉煌无比的流亡之路,我们将从这扇小小的窗口看到整个国家“流亡抗战”的大画卷。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

留下这段历史!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