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当日日临日日新
没有字帖
穿街走巷寻老牌匾取经
“母亲家里当初条件很好,曾经读过书。写得一手非常好的小楷。我最开始也是学的楷书。”魏文学回忆,“我其实是一边学书法,一边识字。”
魏老师的记忆中,家中曾经有一部康熙字典,也不会用,好不容易查到一个字,知道意思了也会写了,但是不会读,就跑去问我母亲。母亲就会用毛笔再写下来。那时候母亲有时候有单位的任务做不完拿回家,他就用毛笔帮着写,完全不懂什么结构用笔,就是一笔一画的很工整。拿到单位去人家同事就说母亲这字肯定不是你写的,母亲说是孩子写的,于是自己学习书法就更有动力了。
小学和中学期间,魏文学很幸运遇到了几位书法非常好的老师。
“那时候也没有字帖,老师看我喜欢书法,就写一些字头给我当作业,我回家照着写,一天两篇作业。小男孩也淘气啊,骑自行车满沈阳城跑,看到有些牌匾,就当成字帖跟着学。后来下乡,包括装化肥的纸袋子等各种纸张都让我收集起来练字了。”魏文学表示。
1978年,因为书法特长,魏文学被特招入伍:“在部队主要是跟着省军区的演出队搞舞美,跟着跑了好多地方。”
习艺30年再进京
观念需要更新
1981年,魏文学开始跟随姚哲成先生习字。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资料就丰富多了,报纸上也能看到书法作品,我就都收集起来;还有那时沈阳画院印过几批书签,都是名家的字,这些书签我现在还留着呢。跟着姚老师之后才算是真正系统地学习书法了,之前都是写字、宣传。不过我在单位还是干的宣传工作,也是因为在单位的工作性质,我得以和很多书法家进行交流活动,也加入了沈阳市书协,开始从展览的参与者变成组织者。”魏文学表示。
不过,2012年,魏文学又决定进京学习书法,当时他已经53岁了。
两年后,魏文学从书法高研班结业,又紧接着到中书协培训中心学习了一年。2016年,魏文学报名参加了国家第八届新人新作展。这次比赛从全国3万余件作品中最后选出300余件作品,辽宁省共入选了12件作品,魏文学成功突围。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隋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