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东港黄蚬打赢品牌保卫战

13.01.2016  14:34

  “这个时候也是黄蚬子最肥美的时候,这几天我们每天的交易量都在二三十吨,一部分通过物流销往各地,一部分在当地进行深加工。”1月12日,面对东港黄海水产品市场车来人往的火爆景象,东港黄海水产品行业协会理事辛健对记者说。去年年底,经过国家农业部专家组现场考核评审,“东港大黄蚬”示范样板创建的各项指标均通过验收。如今,东港大黄蚬年产量达4万吨,年销售额达8亿元。

  丹东毗邻海域水浅滩阔潮差大,受鸭绿江和大洋河等泾流作用,近海水域交换活跃,海水盐度适中,饵料生物丰富,造就了丹东产的飞蟹、黄蚬子等水生动物肥且鲜嫩。东港黄蚬子外壳呈黄色,其肉也呈黄色。由于东港附近的海域养分充足,因此这里盛产的黄蚬子比其他地方的个更大肉更肥,味道更加鲜美。2011年,东港大黄蚬通过了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

  但近几年,市场上一些外地养殖的水产品也打着“东港大黄蚬”、“东港飞蟹”的旗号售卖,严重影响了东港水产品的形象。为了保护东港特有的地域品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出精品,提高品牌影响力,东港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东港大黄蚬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制定了《东港市出口贝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方案》等多项措施办法,并选择了20余家生产规模大、管理条件好的企业和业户,作为地理标志使用人,签订使用协议,规范专用包装物和地理标志标识。

  “出台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推行主渠道营销配送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严防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努力为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东港市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曲静对记者说,2012年丹东永明食品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海洋所联合成立“辽宁东港海洋经济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以贝类为原料的调味品和贝类深加工。这几年,在东港市政府的大力扶持推动下,贝类深加工逐年增加,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目前,全市有水产品加工厂106家,其中贝类加工企业就有82家,80%是深加工,“渔之郎”“海帝王”“渔之情”“鸿凤”等一批知名品牌声名鹊起,全市贝类深加工产品达几十种。

  “东港大黄蚬”在全国示范样板试点的创建过程中,东港市进一步规范“东港大黄蚬”生产、加工,东港贝类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也进一步提升,同时还带动“东港梭子蟹、东港杂色蛤、东港大米、东港草莓”其他4个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目前全市贝类产量24.2万吨,其中大黄蚬年产量达4万吨,年销售额达8亿元。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十三五”期间水产品增产18.辽宁频道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成为我国首辽宁频道
朝阳高新区融入京津冀建特色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朝阳高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