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农业供给侧改革鼓起农民“钱袋子”
春节临近,丹东农产品在电商平台上再掀销售热潮:草莓、大米、杂色蛤、大黄蚬子、梭子蟹、山野菜、食用菌、水果萝卜……这些生长于丹东的特色农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记住丹东味道,并且大呼“丹东人好有口福”。
立足区域优势和农业资源禀赋,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创品牌、增效益为主攻方向,近几年,丹东打造出一张张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名片。使这座仅拥有全省4.3%耕地面积的城市,创造出农产品出口总额全省第二位的好成绩。
种得好,才能卖得好
种什么是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怎样才能念好“种植经”呢?我市通过“加减法”来引导农民播下增收的希望。2016年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习惯了玉米临储政策的农民有些不知所措。“种了一辈子玉米,国家不定‘保护价’,到时价格掉一半,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可不种玉米,又该种什么呢?”正在玉米种植户彷徨时,我市及时出台调减玉米,稳定水稻,因地制宜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东港市长安镇红石村吕德利种植了180亩中药材,谈到收成,他难掩内心喜悦说:“以前对供给侧一窍不通,现在懂了,就是让我们腰包鼓起来!”
“地还是那块地,只是种法不同了,就让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宽甸满族自治县石湖沟乡亮子沟村的李洪宝种了4亩南瓜,收入达1万多元,一下子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种植结构调整使得亩经济效益提高,也正因如此,我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进展顺畅。2016年,我市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10.8万亩,重点发展草莓、蓝莓等小浆果生产和设施农业。2017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7万亩,新增设施种植业面积3266亩,大豆、小浆果、中药材、青储玉米等高效经济作物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调结构,更要提质效
种地,光是品种选对了还不够,要想种出好产品,离不开科学化和规模化。2017年,丹东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7.8%,玉米达到78.5%。从无人机施药,到数字化智慧农业悄然兴起,科技正在深刻改变着丹东市农业。“有了这套物联网设备,合作社的草莓实现了从田间到消费终端的全程可控。”东港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廷东说,他们每栋大棚的温度和土壤湿度都能通过手机精确显示,需要浇水、卷放帘,手机会收到提醒,只要轻轻一点手机,就能打开相关系统。而大棚里的“电子眼”,也让草莓生产更加透明。先进的设备让他们生产出高品质的草莓,从而吸引源源不断的客商。
与此同时,适度推进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品牌,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效。为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建设,我市率先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建设市、县、乡三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同时,出台《丹东市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延长粮油、畜禽产品、果蔬、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目前,全市建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2家,其中国家级两家,省级69家,市级91家。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产业优势也显现出来,大米、草莓、板栗、中药材、水产品等20个农产品在国内外叫响,并走上品牌发展之路。
此外,丹东市还通过实施深松整地作业、启动34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有机肥施用、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等措施,确保农业生产量足质优。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与抽检力度,完成省、市农产品安全监测452批次,合格率均100%;完成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和投入品质量监测2191批次,合格率均超过省规定标准。同时,逐步搭建起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追溯、检测数据管理、投诉举报、舆情监测、收储运监控等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落实“二维码”准出制度,从田头到餐桌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创品牌,“丹”字号群雄并起
隆冬时节,东港市合隆满族乡犸木林村迟林国的大棚草莓长势喜人。“现在草莓30元一斤,供不应求。”迟林国说,一亩温室草莓一般的年收入有五六万元,管理好的可达到八 九万元。他说,东港草莓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又通过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向全国各地,就连西藏和新疆也吃上了新鲜的东港草莓。2016年,东港草莓生产面积达19万亩,年产量47万吨,总产值49亿元;全市草莓产业从业人数9万多人,生产和出口基地覆盖15个乡镇。东港草莓已跻身全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稳坐全国头把交椅。
不止东港草莓,经过多年培育,丹东农产品已经形成一个品牌族群。东港大米、梭子蟹、大黄蚬、杂色蛤,凤城蚕蛹、板栗,宽甸山参……一批批优质农产品蜚声国内外,夯实了农民走向致富的道路。包装精美、芳香扑鼻的东港有机大米,每500克可卖到20多元;辽丹黑猪的价格比普通猪高出一倍,且市场难求;马市岛的水果萝卜大有赶超天津沙窝萝卜的势头……丹东品牌农产品,不仅让农民得到看得见的实惠,还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动能。记者唐莉
(责任编辑:张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