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农夫情侣创业记(图)

25.11.2014  14:24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对“90后”情侣,一种“绿色”种植模式,当青春邂逅土地,当汗水浸润智慧,那一排排光鲜的蔬菜,便焕发出格外动人的色泽……

  11月23日,市内某农贸市场。时近中午,吕世超和孙健一人捧起一个箱子,快步穿过走廊,奔向门外的一辆面包车,准备返回农场。——这样的往返,他们早已习惯。

  两人是一对情侣——吕世超,25岁,2013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通讯工程管理专业,现务农;孙健,25岁,2013年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现务农。

  许是天注之缘:两人不仅都生在丹东,而且是初中同学。相识已有11年,相恋至今3年,而在1年前,他们又携手同心,在家乡的土地上,种下一枚“创业”的种子……

   忙碌——晨兴理菜蔬

  清晨5点,深秋的熹微还缱绻在睡意中,此时的孙健,已经在灶前“烧大锅”了。大约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她做完10人份的早饭,接下来还要拾掇地上散落的菜梗、菜叶和杂物,清扫从地里带来的泥土。等到吃完饭、一切收拾停当,便到了摘菜的时候。“不能太早,要等露水退去,不然菜容易烂。”

  摘下来的新鲜蔬菜,先要送到冷库中,冷藏半小时,使之温度降下来,如此便能最大程度地保鲜。这一知识,是孙健从网上查阅得来的。然后,将蔬菜从冷库中搬出,进行“打包”——这个在很多人看来可有可无的步骤,出自吕世超和孙健共同的想法:让蔬菜吃得更“便捷”一点儿。

  “打包”是个精细活儿,需得十分细心、耐心才能为之。首先,清理蔬菜上的泥土与杂草,因要保鲜、保质,故不能水洗,而用湿毛巾一点点揩净。萝卜菜、小白菜、小叶芹一类的“小菜儿”,都要一根根地捋顺、码齐;茄子之类的瓜果,则切去不能食用的根蒂,一来便于包装,二来显得美观。然后,覆上保鲜膜,贴上标签,标签上写明采摘日期。至此,“打包”才算完成。整个过程费时、费力,起初工人不很熟练,孙健要手把手地教,领着他们做。所以,她笑称自己现在是“打包队长”。“一个人忙活一天,也就能干个七八斤吧。”吕世超对记者说。

  孙健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换位思考”的结果。时下,许多年轻的上班族,或是图个省事,干脆不买菜,或是确实没太多时间在蔬菜的前期“清理”上下功夫,于是这道工序,他们就“代劳”了。由此也产生了“净菜”的理念。所谓净菜,就是干净的菜,就是不洗即可食用的菜。这与所谓“绿色”的概念,也是一脉相承的。

  诸如此类的“想法”,吕世超和孙健还有很多,比如:送蔬菜到社区,让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吃到新鲜、健康的蔬菜;再比如,开设一个马场,把种植、养殖与休闲娱乐结为一体……它们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不断地实践中锱铢累积而成的。

  “打包”之后的蔬菜,仍然放回冷库,以保持鲜度,次日一早运到市场。如此种菜、摘菜、打包、运菜,两点一线,周而复始地循环,构成两人生活的主要内容,其基本节奏则是:忙碌。最多的1天,吕世超曾接到70多个电话。

   创业——漫漫其修远

  任何理想的实践,绝不是“三分钟”的心血来潮,之前,必定经过长期的酝酿。

  刚上大学时,吕世超做过服务员、发过传单,搞过市场调查。大二时,他加入校勤工俭学协会,组织200多人,分为7个部门,按兴趣、特长、个性之不同,寻找、选择适合的工作。每人所赚的工钱,统一上缴勤工俭学协会,再根据不同情况,分付到各人手中。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仅合理地分配了劳力与利益,也使得协会运转通畅,拧成一股绳,协会的成员也都各取所需,毫无怨言。

  对于吕世超来说,在创业路上,这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已。

  大三时,一次偶然,吕世超看到电视中播放的关于国家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的相关政策,心中忽有所动。其时,他正在准备考研,还想考边防的武警,究竟是继续在校园里安稳地读书,按部就班,将来求得一份稳定职业,还是置身纷纭的社会,在泥土中摸爬,在商海中浮荡,成败不可预料?

  吕世超选择了后者。他把开农场的想法告诉孙健,二人一拍即合。可是,如此“疯狂”的行为,在父母那里理所当然受到了质疑——

  其一,“比你有实力的人多得是,人家都没做好,你凭什么能做好?”

  其二,“你还是个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做投资风险很大,成功率很低。”

  然而吕世超和孙健都是坚定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何况父母牵挂子女的心怀?终于,两人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一笔“启动资金”,加上乡里乡亲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首期的6个大棚顺利建了起来,“种植无化肥、无农药的绿色蔬菜。”

  当然,凡在创业伊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起早贪黑自不必说,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挫折之大,仍大出两人的意料之外。由于种植不善,一棚黄瓜“受了病,无法挽救,最后全部烂掉”,一下损失10多万元。这对于初出茅庐的两人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

  但他们没有想过放弃。“只要年轻,就有机会”。在孙健眼里,似乎天大的事,吕世超都能装下,犹如清风过耳,只当等闲视之。这种达观的态度,无时不感染着她,为她驱散心头的阴霾。

  痛定思痛。此后,非农业专业出身的二人先后去往山东、江苏等地学习并考察市场,期间,拜访了我国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蒋高明教授,得到鼓励与指导。不久前,农场又扩建了5个暖棚,种植面积达1500平方米,蔬菜品种10余种,并加入了鸡、鸭、猪等家禽的养殖。

   展望——居高声自远

  “远比想象的难。”孙健对记者说,近期,他们正在申请有机食品证书,但最快也要两年才能批下来。“土地要‘转化’,也就是说要‘养地’。不能使用任何有害物料,现在我们已经‘转’了1年了。”她告诉记者:“将来,我们要做丹东第一家有机农场。”

  因为年轻,加之外貌姣好,故而孙健在菜农中特别显眼,难免招来一些非议。一次,两个女人来到摊位前,装作挑选的样子,用手指挤压草莓,说:“你不是大学生吗?不去找工作,却在这里卖菜!你看,这些草莓都烂了,怎么还在卖?”孙健看到来者不善,据理力争,不料两人竟毫不在乎,继续说些风言风语:“赶紧找个大款嫁了吧!”

  而在最近,吕世超和孙健甚至听到这样的传言:“别人说你家的东西都是‘假’的。”

  初时,他们感到委屈、不解,渐渐便也释然了。相对这些不虞之毁,鼓励与支持、钦佩与赞扬,显然来得更多。

  “可能还是因为我们站得不够高吧!”这是两人的反省,亦是自勉。以后,他们还有颇多计划:扩大规模,开展配送业务,建养老院……居高声自远,在创业这座大山上,两个人戮力偕行,待到攀过下个险峰,还将站得更高、望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