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大棚女孩”抱野猫取暖备战高考(图)

10.02.2015  11:58

  每天,张临娥就在这个仅可容身的空间里温习功课。周子柠 摄

  “别人的家都是冬暖夏凉,而我的家是冬冷夏热。”

  在作文中,张临娥曾这样描写。因为她的家没有砖瓦顶,没有水泥墙,更没有门牌号,只是用木头搭起架子,再盖上两层塑料薄膜……

  没错,张临娥的家就是一个塑料大棚。但是,这并不影响她用功学习、用笑脸面对生活。

   夜里抱着野猫取暖

  寒冬腊月,北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龙头后街旁的一个废旧物品堆里,一名穿着单薄棉袄的女孩儿,戴着已露出手指的手套,正在把废品分类装袋。

  她,就是丹东十四中学高三学生张临娥。

  2004年,张临娥跟着父母从宽甸满族自治县搬到丹东,父母都在工厂里找了份工作,收入还算稳定,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可好景不长,仅仅一年后,张临娥父亲突发脑溢血,生活不能自理。张临娥的母亲为了照顾丈夫,不能再出门打工,只能靠捡废品维持一家人生活。

  为了省下房租,张临娥的母亲花600元钱在龙头后街租了块地,在上面搭了两个塑料大棚,一个一家人居住,一个用来养猪贴补家用。

  盛夏的时候,塑料大棚里又闷又热,一家人都是翻来覆去地“烙饼”,“不是困得实在不行了,根本睡不着。”

  而到了冬天的深夜,大棚里的温度又低得让人直打哆嗦。

  家人还能蜷缩在被窝里取暖,学习到半夜的张临娥,只能每天抱着两只野猫。她说,这样就可以互相取暖了。

   上学路大书包防身

  塑料大棚里的生活,并不妨碍张临娥用功学习。

  张临娥的家离学校比较远,从家里走到车站就要20多分钟。

  上学的时候,张临娥每天早上5时许就要起来,生火、热饭,然后背上书包出发。

  冬天的时候,上学、放学时天都已经黑了,从车站到家没有路灯,凹凸不平的土路冻得硬邦邦的,走起来很费劲,遇上积雪覆盖、路又滑时,尽管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摔跤还是常有的事。

  不过比起摔跤,张临娥更怕的是黑暗中的不法分子。“这条路去年就有几辆出租车被抢了。”张临娥说。为了给自己壮胆儿,她的书包里总是装着铁文具盒和很多书,“如果他们过来,我就用大书包打。”

  班主任说,张临娥“不是最聪明的,但却是班里最用功的”,虽然她的学习成绩还不是数一数二,也说得上优秀了。

   比起孤儿我很幸福

  张临娥最快乐的事是帮妈妈一起整理废品。

  每当这个时候,母女俩都会谈心,母亲是个要强的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是教导女儿要积极面对生活:“要做一个有耐心、有感恩之心的人,虽然咱们家条件不好,但是不能缺少斗志。”

  在母亲的熏陶下,虽然在家里学习和睡觉的地方只有一铺不到两人宽的炕,七七八八的生活用品只能挂起来,张临娥在学校里却特别阳光、乐观。

  总是一副笑脸的张临娥从来没有抱怨过家里的不幸和生活条件的艰苦,她觉得,“和孤儿相比,我很幸福,毕竟我还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以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孤儿,使他们摆脱困境。”

  就要高考的张临娥告诉记者,她希望自己能在省内考进一所理想的大学,“因为离家近一点可以常回家帮帮父母。”她说,上大学以后要勤工俭学,不再给父母增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