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日报】杨成利和他的红松林
30.01.2015 15:17
本文来源: 林业厅
站在通远堡镇中心,能看到不远处的群山上挂着寒霜的树林。杨成利说,这就是他的“傻瓜工程”开始的地方。杨成利是个有“闯头”的人。十几岁的时候,他就曾为了倒腾毛皮生意走了大半个中国,手头攒了些钱后,他想回到家乡琢磨点买卖。然而,上世纪90年代的小黑山村偏僻荒凉。村如其名,村子的周围被一座座山环绕着,而山却并不是青山,而是树不成林、村不见绿的秃山。
1994年,国家号召个人购买荒山植树造林。28岁的杨成利认准这是个机会,他想将自家房后的一片山地买下来用于造林,总投资需要15万。没想到,他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你疯了么?这钱扔出去了多少年能收回来?这不是白白打水漂么?”很多朋友听说后甚至专门到他家劝他“早点回头”。然而杨成利心里很笃定。于是,他卖了羊,借了钱,500亩荒山种上了红松。父母气得把他赶出家门,可杨成利知道,这事指定没错。原来,在他心里有一段不曾对人诉说的往事:小时候他曾无意中得到了一些松塔,拿到市场上竟然卖了一千多元钱。当时的杨成利就认定了红松。“一千块那时候可是巨款啊。”就这样,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别人异样的眼光,倔强的杨成利一头扎进了林子里,成了村子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开始的艰难可想而知。每天在山上滚,清场子、栽树苗、抚育幼林全是他一个人干,不仅如此,资金投入之大也令他举步维艰,所有积蓄都搭上仍捉襟见肘。即便这样,杨成利仍然不断地买荒山、买树苗、雇工,他挣钱的目的只有一个:继续种树。十几个寒暑过去了,村民们似乎已经淡忘了埋头苦干的杨成利,却惊奇地发现,昔日村周围的荒山上,一片片松树林葱葱郁郁,小黑山村的山绿了。
林业是朝阳产业,也是“慢性子”产业。杨成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年间累计投入资金五六千万。他把以商养林、以短养长作为经营理念,在周边乡镇承包种子采收经营权,雇佣员工300多人,并建立起了自己的苗圃,靠滚雪球使造林规模不断扩大。杨成利坦言,这也是他能将这份产业一直支撑到现在的原因。
二十年筚路蓝缕,杨成利骨子里的倔强从未改变。十年前的他曾许下诺言,一定要种上4万亩的树,让荒山都绿起来。如今,昔日的诺言已然实现,光是他最爱的红松,种植面积就已近4万亩。
“还是国家政策好啊。”提起这20多年的种树经历,杨成利如数家珍,“特产税取消了,贷款、抵押政策也放宽了,国家给的福利越来越多,现在有荒山大伙儿都抢着种。”杨成利说,他相信时间,更相信国家政策,他的种林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杜杭
本文来源: 林业厅
30.01.2015 15:17
关于征求《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关于征求《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沈阳市环保局
关于征求《沈阳市排污单位黑名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建立生态环境违法失信惩戒机制,沈阳市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