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留存美好
作为一位卓越的生物学家和作家,雷切尔·卡森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她那部曾震撼世界,并且至今看来仍充满智慧的伟大作品《寂静的春天》。只是在卡森的眼中,最重要、最想完成的作品,却是这部写给孩子们的《惊奇之心》。
对于孩子们来说,世界是无比美丽的。这美丽来自于未知,因为未知,所以每一次遇见都是奇迹。这样的心思单纯而美好,它让一切的认知,都源于孩子自我主动的探求。
在《惊奇之心》中,雷切尔·卡森描述的,也正是自己带着两岁的侄孙罗杰在自然中的“发现之旅”。他们远观着大海的温和与狂暴,在近处思索着树林低处幼小生命的喜怒哀乐。一路走着、看着、记录着,享受大自然的无尽曼妙。
即便森林中的鸟声,也是动听的生命交响曲。清晨,最早的鸟声是在天亮前听到的。然后是白喉莺的歌声,清纯、缥缈,带着快乐、梦幻的色彩。知更鸟、歌鸫、歌雀、松鸦、绿鹃纷纷加入进来。“随着越来越多知更鸟的加入,合唱的音量越来越大,知更鸟投入了自己特有的狂热节奏,很快就成为这支混音乐曲的主旋律。在这首黎明大合唱里,你听到了生命本身的悸动。”
卡森在书中阐明:我们所分享的自然,有狂风暴雨也有风和日丽,有白昼也有黑夜,而这些经历,是基于乐趣的分享,而不是单纯的施教。
你很难想象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少儿启蒙教育。人本就属于自然,认识自然是他首先要做的事。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一个人才能真切感知自己的存在。
更进一步说,在蓝天之下成长的孩子所拥有的财富,无疑是将自由当作“应许之物”。他会对更好的世界心怀向往,因为在自然之旅一路走来,他早已发觉这世上,总有更美的奇迹就在前方。他永远对未来充满渴望,也不曾忘记,自己要时刻把握感知奇迹的方向。
这或许,便是雷切尔·卡森所指的惊奇之心了。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元素,“拓荒”在美国人所谓的崛起之路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早已被人们熟知。然而,拓荒并不意味着对自然的无限度改造和掠夺。拓荒的核心,是要保有可拓之地。它来自印第安人的土地崇拜,对美国文化的塑造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不可侵犯的荒地乃是生命之源,人不过是大地的旅客,倘若喧宾夺主,便是自毁前路。
只可惜,当下人们选择“自毁前路”的例子不胜枚举。也许是因为人类渐渐变得不够明智,所以,我们看到许多有识之士正不断尝试以自己的方式提醒人们,应该寻求怎样的发展之路。
作为一本出色的自然文学作品,《惊奇之心》行文流畅,配以作者亲自甄选的精美配图,实在是一本精致的自然小品。对于困居于都市之中的人们来说,这样的作品读来既赏心悦目,又不免心生一丝落寞:这样的美好,或许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变得越发难以寻觅了。
这部作品的主角是孩子,所面向的读者也是孩子。对于当下的孩子来说,他们父辈曾邂逅的美丽自然,似乎正渐渐变成“传说般的存在”。孩子总是无辜的,他们并不知晓这世界原本的模样,那模样便已经模糊,甚至荡然无存。前人的贪婪与愚蠢要由后人来承担,这看似是前人的幸运,却是命运开的一个讽刺意味十足的玩笑。
“我们多久没见过蓝天了?”或许并不是最糟糕的问句。倘若有一天,当孩子翻出一本古老的书,问起她的爸爸妈妈“什么是蓝天”时,那才是最让人悲伤的事情。孩子要在一片开阔的蓝天之下,才能尽情拥抱自己的世界。失掉了一个可以拥抱的自然,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
对于一位作者而言,最应该看重的是自己肩负的责任:将最具价值的信息以文字形式记录并留存。从这个角度上说,雷切尔·卡森将《惊奇之心》看作自己最想完成的作品,便很容易被理解了。她是在为孩子而写作,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尝试与更遥远的未来对话。
只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够的意识,考虑为自己的未来留下一份可以发现的美好。
天性使然,孩子们本就怀揣一颗发现美丽的“惊奇之心”,可这世上的美好倘若不再,这份心情又该如何安放呢?
显然,这将会是个十足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