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修家电 传承三代人
赵荣侠的父亲手很巧,家里一直备着一个工具箱,乡里乡亲的,谁家电器有了毛病都会来找他父亲修理。
就这样,小时候赵荣侠看着父亲修电器; 长大一点再帮父亲递工具;再大了些,父亲眼睛不好了,赵荣侠也能帮着修理修理了。
等赵荣侠老了,又遇到了几个爱修电器的朋友,于是干脆组织起了义务修理队,为附近的居民免费服务。
而他的儿子因为从小就看着爷爷和父亲捣鼓电器,耳濡目染的,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关专业,大家都说,他们的义务修理队是后继有人了。
赵荣侠在义务维修队为社区居民修家电。 采访对象提供
赵荣侠与老伴合影。采访对象提供
“这事你肯定同意”
以前父亲是自己给乡亲们修电器,现在赵荣侠组织了一个百多人的义务团队,而他儿子也时不时来帮忙,可谓父子齐上阵了。
赵荣侠说,“所谓家风,是一个家庭通过历史沉淀得到的一种精髓,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传承。而家风的传承除了口口相授就是身体力行。就是要自己先做到,然后将良好的精神品质言传身教传递给下一代,然后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所以赵荣侠不仅仅自己按照父亲的教诲帮助别人,还要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儿子,让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儿子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活动,跟贫困家庭的孩子们一对一建立帮扶。那时候大家家里都不富裕,报名的孩子们不多。我儿子都没跟我商量就擅自报了名。”儿子对父亲说,“别的事儿需要商量,这个事儿你肯定同意!”
就这样,赵荣侠家和贫困山区的孩子结了对子,两个孩子经常通信。这边会邮去学习用品,那边会邮来手工、礼物,互相帮助成长之下,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现在像亲兄弟一样。
日子再辛苦 父母也总是笑着
“我们从小就知道一个道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赵荣侠说,那时候父亲在生产队上班,家里就这一份收入,全凭母亲勤俭持家,才把日子过了下去。
家里的规矩是,吃饭的时候,全家人一定是在餐桌上一起吃饭。母亲总是嘱咐孩子们,吃多少盛多少,一粒米都不准剩。“那时候家里还穷,有时候都吃不饱,哪里会剩饭,可是即使后来富裕了,想吃什么有什么了,这种不剩一粒米的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
以前日子不好过,家里的东西坏了,都是能修则修。“父亲的手巧,坏了东西总是能修的跟新的一样。”赵荣侠一直记得父亲说的,坏了的东西随意扔了不是兴家之兆,一定要修的立立整整的。
“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衣服从来都是打着补丁的,袜子也是母亲一针一针补过的。”衣服穿小了,都是靠着母亲的巧手在袖口和下摆梆上一块黑布,再接着穿,赵荣侠说现在想想,那式样还挺洋气的。妹妹和弟弟也经常是捡赵荣侠的旧衣服穿。虽然衣服都是穿旧了的,但是总是被母亲洗得干干净净。
在赵荣侠的印象中,很少看见父亲母亲休息,他们总是忙忙碌碌的,但是虽然忙碌,可脸上总是带着笑。因为母亲总说,过日子,光节俭是不行的,还得勤劳。她经常叮嘱孩子们,“勤俭永不穷,坐吃山也空”。就是靠着“俭”与“勤”这两个字的家风,老赵家的日子一直过得红红火火的。
谁家做好吃的都会想到老赵家
手巧的父亲掌握了一门修家电的手艺。那个年代小家电是个金贵事物,都是花了大价钱买来的,谁家的电器出了毛病也舍不得扔。这样一来,修电器的手艺就成了香饽饽。但凡有来找修电器的乡里乡亲,父亲从不拒绝。遇到电器有小毛病,他随手就能修理好,还帮着乡亲上油保养、嘱咐平时使用的注意事项,机油都不知道用光了多少;要是有修理不了的大毛病,他也总是细心地跟街坊乡亲们解释问题出在哪里了、缺少什么零件。修好了电器,邻居们谢谢他时,他总是一句话“客气啥,下次有坏的就来找我!”
小时候赵荣侠总是缠着父亲陪他玩,父亲总是笑笑说,“修完这个陪你玩,乡里乡亲的遇到困难,爸爸不得搭把手嘛!”
家里条件不好,但是父亲从不收费,“乡里乡亲的,谁没有个遇到困难需要帮忙的时候,凭着这点子手艺帮一把,怎么也不能收钱呀!”
父亲忙着修电器有时候耽误了家务,母亲就多干一点儿,从来没有怨言。邻居的阿姨说母亲傻,母亲就笑笑说,“他就那么一点儿爱好,又是帮着乡亲,咱咋能不支持呢!”“有的时候,邻居家电器真的坏了不能用,也很少拿去卖钱,都是送到我家。”邻居们都说,“平时找你们修电器,从没花过钱,这里头要是有能用的配件,你们就拆下来,算我出一份力。”父亲帮着街坊乡亲修电器虽然什么都不图,但是乡亲们都记在心里,家里做了好吃的总是想着咱们家,“有时候还能收到街坊做的饺子,那时候饺子可是过年才能吃得上的。”
义务修理队已经有一百多人
现在赵荣侠退休了,时间也就多起来,再不用像学习工作的时候那样忙得脚不沾地了。有一天他想起了之前跟父亲学的修电器的手艺,现在的电器虽然不如过去的金贵,但是犯了小毛病修修还能用,何苦花钱买新的?
于是,在赵荣侠闲的时候就开始帮邻居、老同事修修计算机。“我会修计算机,还多亏了在于洪区税务局信息中心工作的经历,局里的电脑出了问题,我靠着以前修电器的底子,慢慢地学起来,常见的问题都能修了。”
有修好了电脑的居民对赵荣侠说,“家里电脑很多年了,越来越慢了,总舍不得换新的,总想着凑合用用。我平时玩玩股票就指望着这台电脑。家里孩子忙,没有时间帮我弄。这回你来了可好了,不然我买股票还得出门去!”
在他所维修的电器里,有很多是邻里邻居以为坏掉就不抱希望而闲置在家中的电器,还有许多被维修站判了“死刑”的电器,在赵荣侠的精心修理下,又“起死回生”了,“大家纷纷称赞我的技术高超。”一来二去的,赵荣侠会修电脑的名声渐渐传了出去,他也遇到了同样爱好修电器的几个朋友。朋友越聚越多,便起了组织义修队的心思。“参加了义修队后,日子忙碌了起来,隔三差五总有义修活动,社区也经常找我们去帮忙。”赵荣侠说,这忙碌起来以后,身体比以前更结实了,人也有了精神头。
现在“山山爱心惠民电器义修队”已经成立两年了,发展成为了有一百多人的队伍。“修理电器虽然累,可是只要看见大家高兴的笑脸,感觉累也值得。”
赵荣侠感慨道,助人为乐真不是一句空话,当看到别人在自己的帮助下渡过难关的时候,会从心底里涌出一股难以言说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因为这体现了一个人对于社会、对于他人的价值。“即使我能做到的只是义务维修这一件小事,积沙成塔,传递的是社会的正能量,我希望助人为乐能够成为我们家的家风,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说不去读书时
父亲拍了桌子
闲暇时,赵荣侠仍然喜欢看书,“母亲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是最羡慕有学问的人。即使小时候家里很困难,父母也说,再苦再难也不能耽误了孩子读书。”父母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地让三个孩子都读上了书。
父亲识字不多,但也总是关心孩子们的学业,“他告诉我们只有读书才能增长本领、武装头脑。在我还小的时候,父亲总是搜肠刮肚地给我们讲一些故事和道理,也就养成了我们爱读书的好习惯。”
赵荣侠小时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中学毕业后,由于没有机会继续读书,就在公社大队参加了劳动。直到22岁的时候有了一个读书的机会,能够去沈阳市财会学校继续深造。
“听说有这个机会,我兴奋了一夜没有睡着。然而,思来想去,家里条件不好,我是家里的长子,目前家里五口人的经济来源就只有我和父亲的劳动收入,我去读书了,家里怎么办?”那时候弟弟妹妹还小,只靠父亲一个人的劳动收入,家里就更困难了,父亲年纪大了,赵荣侠也不愿让父亲太辛苦。
思前想后的,赵荣侠最后向家里提出,“不去读书了,家里负担重,我也不是读书的那块儿料,就安安心心的在学校当老师吧!”
但是父亲听了儿子的话后,马上就拍了桌子!“党和国家能给你重新学习深造的机会多么难得,这是国家对你的信任,你还不知道珍惜!”他又循循教诲,“家里说什么也不能耽误你。你还年轻,不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只有读书增长了本领、武装了头脑,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作贡献。”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李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