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打破惯例 “定调”出访

25.11.2014  21:57

  2014年3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晚报》发表题为《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的署名文章。

  “正如邓小平先生所说:真正的‘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我们愿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做中印友好的积极推动者。

  ——摘自习近平印度署名文章《携手共创繁荣振兴的亚洲世纪

  人民网11月25日电 (李警锐) 11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G20峰会及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的南太之行圆满结束。在为期10天的访问中,习近平发表了《开创中澳关系更加精彩新篇章》、《共同描绘中新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三篇署名文章,再一次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播散中国智慧。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已完成11次出访,足迹遍及亚、非、欧、北美、南美、大洋洲六大洲的31个国家,并先后在13国海外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开创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公共外交方式。有专家认为,这打破了中国国家主席出访的习惯做法,可以说是又一次外交创新。另外,这些署名文章有意选择发表在“当地权威报纸”,是出访前对国外媒体“种种分析和猜测”的“很好回应”。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凡事基于‘心愿’,‘心愿’越大,力量就越大”……习近平13篇署名文章谈及经济合作、友好关系、中国梦与各国梦,描绘出一幅生动图景:中国诚心诚意同各国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以宽广的胸怀共享发展成果。署名文章为历次出访“定调”,赢得“满堂彩”。

  谈经济合作

  智者求同,愚者求异

  寻找利益契合点,充分释放合作潜力,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向世界再次传达中国“友好、合作”的意愿。在韩国和蒙古的署名文章中提到,“坚持互利合作,强化利益融合。经贸关系一直是中韩关系的亮点。”“中蒙应该做可共享、谋共赢的互利伙伴;做可携手、促和平的合作伙伴。

  “智者求同,愚者求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秉持这种精神,推动中欧经贸合作也就成了习近平访问欧洲四国的重点。 “北京和阿姆斯特丹相距近8000公里,但再远的距离也不能阻挡中欧相互走近、扩大合作的步伐。” 2014年3月23日,在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之际,习近平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发表题为《打开欧洲之门 携手共创繁荣》的署名文章中说。

  “让我们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以更加创新和开放的思维,赋予中德合作更多战略内涵”,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强调。

  “中法都是富有改革精神的民族,只要双方抓住机遇,相互支持,合作之路必将越走越宽”,“比利时是欧盟总部所在地,被称为‘欧洲心脏’。‘心脏’脉动越有力,就越能为中欧合作输入更多血液。”习近平在署名文章中说。

  在习近平两亚之行中,则充分落实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印度发表的《携手共创繁荣振兴的亚洲世纪》署名文章中说,“作为亚洲经济两大引擎,我们应该做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我相信,‘中国能量’和‘印度智慧’将释放出巨大潜能。我们要共同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引领亚洲经济可持续增长。

  凝聚共识,共谋发展。在习近平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经济合作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建立在与众多国家经贸往来、经济合作基础上的。另外,谈经济合作还不断开拓新领域,在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进行“顶层设计”,比如强调“一带一路”,把中国已有的对外合作的基础和今后将要发展的方向更好的结合起来。

  谈友好关系

  合则两利,争则两伤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习近平刚刚结束南太之行,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发表的署名文章谈及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不仅拉近了中国与南太国家的距离、深化了友谊,而且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大周边外交布局。

  习近平在斐济的署名文章《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中提出,“我们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要做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好伙伴;要做相知相亲、常来常往的好朋友。” 在澳大利亚的署名文章中,他强调要“挖掘合作潜力,厚植友好情谊,携手开启中澳关系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中塔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中马面向未来的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推动中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走实走深”……人民日报评论称,习近平在国外主流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大气豪迈,传递着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坚定信心。

  合则两利,争则两伤。习近平的13篇署名文章,蕴含着中国13亿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对“睦邻、友好”的向往。外交学院外交系副教授熊炜说,习近平在出访国家主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从公共外交角度讲,是国家首脑、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推动双边关系发展,重视与对方关系的维护与促进。

  “中国是一头狮子,说明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中国又是一头温和、文明的狮子,表明中国不会随意行事,在发展中一定会照顾到国际社会各国的共同利益。”崔洪建进一步指出,习主席出访发表署名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国际社会传达一个信息:中国是在不断融入现有的国际秩序之中,中国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去改进,但不是将一切推倒重来。

  谈中国梦与各国梦

  利在两国,惠及世界

  习近平署名文章中对“中国梦”的阐述内外相通,与各国发展战略生动契合。习近平提到的斯里兰卡的国家梦想“Madhina Chintan”——斯里兰卡总统内战后重振经济的构想,以及韩国“第二次汉江奇迹”都是两国领导人各自的标志性政策。

  在对中亚和南亚4国的访问中,针对致力国强民富的新兴国家,习近平提到了“马欣达愿景”、建设“杰出印度”等民族振兴规划。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结合起来,愿以中国发展红利普惠周边与世界,展现了中国的远见与担当。

  “中国梦是这届政府的主题,尤其是需要向外界传达。对内中国梦是凝聚共识的事物,对外则是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心存疑虑的解答。” 崔洪建说,在他国发表署名文章阐释中国梦,旨在告诉国际社会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做什么不做什么,中国梦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给他国带来怎样的好处,解除他国对中国产生的忧虑,是一种内外相通的表达。

  熊炜表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它是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是相通的,所以中国梦不仅要凝聚中国人的力量,也需要凝聚海外人民携手共建。习主席利用出访的机会向世界人民阐释中国梦的内涵,也激起各国人民建设美好国家的追求,与中国梦的理念结合起来,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握国际大局,发展合作共赢的决策思想。

  坚守中国国家立场,发出铿锵中国声音。习近平创新外交方式,以署名文章向外传递“合作、友好”的意愿,从正面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不必要的成见和误解,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尊重中国,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启更多、更深层次的交往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