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海:手抄本“攒”出绝技
于东海是中国兵器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金属热处理工。参加工作20多年,他积攒了十几本工艺绝技、绝活案例。参与公司重点科研产品、常规军品、民品热处理项目40余项,热处理工艺攻关50余次,为公司创造了7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他先后荣获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积攒案例几十本
于东海入厂时,车间原有的工艺多数是手工编制,与现有的设备和产品性能要求不符。为了掌握每台热处理炉的性能,于东海虚心求教,找来设备的说明书反复学习,直到彻底弄懂弄明白为止。为了制定出合理的热处理工艺,于东海了解所有热处理炉实际温差值,遇到不了解的新材料就查资料。
于东海说:“我们的专业书都很贵,有些又只需要其中的一部分。我就在书店把需要的内容都抄写下来,有时一抄就是一个多小时,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那时候工资低,为了省点钱,没办法。”
就这样,用了半年的时间,于东海终于完成了所有热处理工艺的完善和重新编制工作。于东海遇到关键问题就记笔记,直至现在,于东海根据平时实际操作经验形成的诸多工艺案例记录的专业手抄本已经积攒了几十本,被同事们称作“于东海未出版的热处理专业书”。
“技术不次于八级工匠”
某军品车间急用一批模具,生产中遇到了问题。公司领导紧急召开了分析会,看能不能找出补救办法。多数人都摇头。于东海站起来说:“我试一试!”
于东海根据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经验,对50件模具进行返修处理,经检验全部合格。工友们连声说:“东海真行,你这手技术不次于八级工匠。”
凌晨2点的坚持
于东海办事较真,有股“拧”劲儿。
某产品实验阶段有一炉产品在凌晨2点出炉,为了摸到准确的工艺参数,于东海一直守在炉前,由于过于疲劳,头磕在配电柜上,至今头上还有块疤。最终,于东海用10天的时间编制出满足技术要求的热处理工艺。该产品在打靶试验时均按要求实现分离,命中率达100%。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