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明确提出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部署了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4项具体任务。同时在“互联网+”电子商务行动中提出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此外,“互联网+”创业创新、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其他9项重点行动以及各项保障支撑也与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革命性挑战,必须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不断取得务实成果。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人类社会伴随信息革命而进步,从狩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经历了从肢体表达到语言再到文字的信息沟通变革,发展到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孕育着无限可能,展现出无边风月,也给我国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插上了新翅膀、增添了新动力。发达的农业曾让中华民族傲然于世界东方,但也是这种优越和安逸,让我们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170余年前的耻辱让我们铭记落后的恶果。历史不断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农业是传统产业的代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举措,是顺应信息经济发展趋势、补齐“四化”短板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支点,也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点在农业农村农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业,短板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只有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站上全世界互联网的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必须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历史紧迫感,以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历史使命感,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采取扎实有力的措施,确保“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顺利推进,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三农”发展的重大挑战和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定海神针”。但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也面临着历史性的重大挑战,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补贴“黄箱”、生态和资源“红灯”、进口压力不断加大等有可能会在今后一段时间长期存在。目前,城乡数字鸿沟仍然较大,虽然我国网民人数已达6.68亿,其中手机上网人数5.94亿,但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村家庭不足30%,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如何解决?“互联网+”将给我们带来重大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把信息服务作为支持国家粮食安全的七大惠农政策之一。李克强总理把信息化、水利化、机械化并列,作为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手段提出明确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在农业领域生根开花。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驱动“三农”加快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农业部将研究制定“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方案,总的思路是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农民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驱动作用。
一是新农业。当前,要从三个维度谋划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第一,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叠加,“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环节,重点实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现精准的农业生产、扁平的产品流通、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信息服务;第二,推进资源要素数据化集成,重点实施互联网同农户与企业、土地与资源、资本与金融、市场与信息、技术与人才、法律与体制的融合,实现资源与要素数据开放共享、生产便捷高效、资源合理利用、生态得到保护;第三,加强传统行业在线化改造,重点是实施“互联网+”行动改造升级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饲料业、农机化行业、农垦、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行业,实现资源配置合理、生产效率提升、智能化水平提高。
二是新农民。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关键是要培育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懂得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触网营销的新农民,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化素养和层次,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增强农民共享信息化红利,加强农民网络、移动终端、电子商务等培训体验,提升农民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农民从产业链到价值链的转变扩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鼓励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和部分个体经营户成为农村创业带头人,以互联网思维投身农业生产。同时,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社员广泛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市场主体。鼓励城市居民运用互联网参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营销,融合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
三是新农村。要以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村经济、文化、社会、村容村貌,促进农村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升级。依托信息化平台,对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等集体决策,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农村集体财务信息公开,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和服务,开通与外出务工亲属、进城读书子女等视频通讯渠道,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支持、政策获取、农业气象等公益服务,医疗挂号、缴费、取款等便民服务,以及购买消费品、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等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实现安全优质特色农产品在线销售,培育品牌,将优质生态转化为经济效益,保护农村环境。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要以互联网思维,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近年来,农业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切实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来抓,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度融合,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和区域试验工程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节本增效作用明显;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电子商务迈出重要步伐;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市场化、可持续发展路子,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积累了宝贵经验,打下了一定基础。下一步,为全面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在继续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需强化互联网“共享、融合、变革、引领”的理念,合力推进4方面工作。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以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建立工作新机制。行政、科研、经营、教育等都要切实提高认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形成大数据,确定目标、要素、对象、方式和路径,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相关部门、单位“众筹”工作新模式,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合力抓好农业农村农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按照“互联网+”要求,创新推动“三农”工作新方法,加快生产、消费、流通、研究等方式的转变,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各环节为聚焦点,形成产业政策、技术信息、产销数据、金融服务、社会化服务等相互关联、发散、精准的服务网络,实现生产指导精确、服务选择多样、销售渠道丰富,切实让农业生产简便化、降成本、增效益。
三是明确工作重点。规划当前和近三年“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点工作,研究出台支持政策。发展改革、农业、商务、质检等相关部门需合力推进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高效紧密衔接。中央部门和地方细化分工,明确着力点,加强新农民培育,新农村建设。工信部门、各电信运营企业应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宽带村村通,在农村地区架设免费或者低费的无线网络,破解当前农村上网费用高、网速慢等方面问题。
四是谋划系统工程。统筹规划“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各级农业部门要以贯彻落实“互联网+”行动为契机,找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关键点、着力点、突破点,细化行动方案,切实推动建立一批中央或地方的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工作体系,示范推广成熟方式模式,探索试点新技术新方法。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是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农民“弯道超车”的重大举措,任务艰巨,前景广阔。农业部将认真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切实抓好贯彻落实,驱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为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打造经济增长“双引擎”、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