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拾级而上成效显著
产业转型拾级而上成效显著
——沈阳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道之二
金融业快速发展,2014年,金融业增加值实现443.1亿元,是2010年的1.9倍,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21.2%,成为沈阳支柱性产业。物流业持续增长,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实现321.3亿元,年均增长12.95%,7大物流集中发展区和15个物流中心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仍位于前列,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保持第1位,商品房销售面积排名保持第2位。2014?
“十二五”期间,无论是沈阳基础雄厚的工业,还是崭新发展的服务业,产业转型都是五年时间里最常出现的一个关键词,用智能化提升工业水平,用“走出去”战略消化过剩产能,用现代化引领服务业发展,沈阳在产业转型上尝试、努力,五年时间,我们拾级而上。
核心提示
以智能制造
实现“走出去”战略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重点提出了“走出去”的想法。而一直以来,华晨汽车在力求做大做强本土市场的同时,始终都有一个梦想,便是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一席。“十二五”期间,华晨汽车通过集中资源加快重点市场开拓,已实现了海外市场的迅速扩张。包括中华V5、金杯海狮和金杯轻卡等车型在内的华晨汽车产品已出口到了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中东、非洲、中南美、东南亚等地,单一市场出口量较大的地区分布于伊拉克、埃及、哥伦比亚、智利、伊朗、南非、俄罗斯、安哥拉等国家和地区。此外,北方重工在土耳其、伊朗、印度等国家连续拿下多个“大单”。其中,与土耳其ACP公司签订的36亿元总承包合同,创下北方重工水泥总承包项目规模之最。
要想“走出去”并被国际市场认可,自身产品质量以及制造水平也必须水涨船高。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两化融合,让沈阳的工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作为中国机床行业的知名企业,沈阳机床去年全球首发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终端“i5系列智能机床”,被德国工业4.0专家和企业代表认为,沈阳机床的实践为他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十二五”期间,沈阳机床i5智能机床也进入爆发增长的态势,珠三角区域企业用户和政府均给予很高评价,在网络化的智能制造工业发展战略中抢得先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当前机器人正引发着新一轮的制造业模式变革。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结合自身优势将机器人、智能物流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三者在制造业的完美融合,打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智能无人工厂。新松数字化智能工厂涵盖了制造的生产、质量、物流等环节,主要解决工厂、车间和生产线以及从产品的设计到制造实现的转化过程,是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新松数字化智能工厂自推出以来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当前,以德国工业4.0、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世界新一轮产业创新正在加速推进,沈阳的工业企业此时此刻也在发力,争取跻身世界先进企业行例,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赛。
沈阳服务业越走越现代
“十二五”期间,沈阳服务业发展迅速,总体规模不断增大,社会贡献率不断提高,为“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外,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形成“一轴、两翼、三中心、四大产业集聚区、五大交易市场”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跨界发展的大旅游产业格局;体育产业快速成长,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日益繁荣。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沈阳已跻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商务会展业持续发展,制博会、汽博会等国际会展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稳步发展。
此外,沈阳服务业辐射能力明显加强,形成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25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15个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产业贡献持续提升,第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数量持续攀升,劳动力转移规模稳步扩大,城乡居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29.4万人,占全市比重的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