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绘就蒲河流域新宏图
11月16日,联东集团东北区域总公司总经理刘卫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蒲河是联东发展的福地。”2009年,这家外地企业将入沈的首个产业园项目选址在蒲河岸边,也就是那一年,沈阳市启动了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如今,随着蒲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进程加快,这家企业也进入了快速扩张的新阶段,短短数年时间里,在沈阳形成了“八盘联动”的繁荣场面。
以城镇化和产业化为重点,蒲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坚持走“产城融合”之路,几年来不仅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提升,而且使整个流域地区的休闲功能逐步显现,生态旅游空间体系初步形成,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攀升。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一方面,“城”是基础,为产业提供发展空间,为产业经济提供载体;另一方面,产业又形成保障,驱动着“城”的更新和服务配套完善,从而达到产业、城市与人三者之间充满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局面。实现产城融合,首要路径是产业先行,即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市场主体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从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产业高级化的不断演进。
蒲河生态经济带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慎重对待产业选择和摆放,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力图构建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合理规划项目布局,大力发展主导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基础、资源、技术优势,推动了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新型工业加快发展,有力促进形成了特色旅游、食品医药、商贸物流、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集聚区。
沿线各地区积极赴北上广深等地开展重大招商活动,现已引进央视沈阳影视基地、同联生物制药基地、机床城博览中心、卓达新民蒲河产业新城等百余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300亿元。另有万达商业中心、喜之郎、中联重科等近百个重点洽谈项目,拟投资额约1500亿元。
与此同时,沿线地区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带动城镇化快速发展,新城、新市镇、特色镇以及新社区四个等级的城镇建设同步驱动,实现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说,蒲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正是产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
蒲河生态景观建设成果也强烈地吸引着资本市场的目光。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通过PPP、BOT等多种融资模式,参与到蒲河生态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城镇空间布局与规模结构随之进一步得到优化,沿线地区人口、产业、城镇和城市服务功能被有效地集聚起来。
放眼今天的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北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于洪五洲工业博览城、新民佛塑新材料产业园、辽中沈阳金杯车辆搬迁改造项目等90个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为2414.27亿元,现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613.78亿元。其中,农业项目1个、工业项目43个、服务业项目46个。
预计今年1-11月份,蒲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内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136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23.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23亿元,占沿线各地区的比例分别为55.15%、56.68%、37.20%、80.36%。
“放大生态综合效应,巩固提升生态景观,加快城镇化、产业化发展”,这不仅是蒲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目标,也正是沈阳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趋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典范,蒲河生态经济带在全市稳增长、促振兴中,已经成为高效能低排放的绿色引擎。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韩冰
编辑: zfw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