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子1亩草莓收入顶40亩玉米
助农增收,不是新话题,也不是新课题。对于广大农民来讲,他们的衡量标准不是口号喊得响不响,也不是工作报告里的数据有没有上扬,而是实实在在揣进兜里的票子是不是多了、厚了。
这话,康平县两家子乡两家子村的草莓种植户杨淑春最认同。1月22日中午,当记者掀开棉布帘子走进杨淑春家的草莓大棚时,她还以为是上货的客商来了,忙不迭地说:“哎呀,你来得不巧啊,这茬草莓已经被辽阳的客商预订了,等一会儿就来取,你怕是得再等两三天才行。”
“收入多没多?你看我和儿媳妇两人忙得这一头汗就知道了。”得知记者的采访本意,杨淑春快人快语,直起腰就算上账了,“大棚草莓8月栽苗,12月见果,贵时一斤能卖上13元钱。一年下来,这一棚草莓收入能达到4万元钱,相当于种40亩玉米的收入啊!眼看春节就要到了,草莓的卖价还会再涨一些,咱守着大棚等客商上门就行喽!”
和市场上动辄六七十元钱一公斤的“贵族”草莓相比,两家子草莓无论是甜度、个头、口感,都不逊色。“尝一口你就知道了,咱两家子草莓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内秀’。”杨淑春说,这些草莓在种植过程中使用的肥料全部是农家肥,就连授粉都是由蜜蜂“代劳”,而非人工,果实品质保证是纯绿色。
和杨淑春家一样,两家子村现在已有10多户农民得了草莓种植的“济”,就算种得少的农户,家里也有两三个棚,收入增长可想而知。
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现在已经发生了大变化。近年来,两家子乡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富民的重头戏,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引导农民由简单的单项种植向多种种植转变,调整设施农业产品结构。
能不能助到点上、助到根上,是助农增收的关键。两家子乡为有意愿的农民提供专业培训,组织村干部、专业合作社及致富能手到先进地区实地观摩,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的方法,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让设施农业稳、准地踏上市场需求的节拍。
年过半百的杨淑春没有想到,原本以为只能在家照顾孙辈的下半辈子生活会如此丰富多彩。“赚了钱了,想法就更多了!”她告诉记者,她正和家里人琢磨着能不能搞搞草莓的盆景种植,把大棚采摘实景“搬”到消费者的家里,让更多人像她一样亲身体会到收获的乐趣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