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厚人才成长沃土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16.10.2017  16:14

  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辽宁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人才工作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部署要求,大力培养集聚各类科技英才,搭建引才育才工作平台,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培厚辽宁科技人才实现价值、发挥作用、服务振兴的沃土,使科技人才成为推动辽宁振兴发展的有力支撑。  

   搭建智库充分挖掘人才资源   

  为充分挖掘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我省不断完善联系服务人才的工作格局。

  瞄准在辽的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产业园区、高科技企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在辽科技专家底数,建档立册,形成了在辽《两院院士名录》《辽宁高层次专家名录》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与专家名录》。

  建立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组织专门工作队伍密切与在辽院士、专家、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各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联系,了解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待遇和发挥作用情况,反映科技人才诉求。通过加强与各类专家的思想联系,不断团结凝聚各类科技人才。

  针对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积极在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决策咨询、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等方面,为各类科技专家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推动全省科技专家库、科研成果库和产业科技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和共享。  

   培育扶持助力人才成长提高   

  搭建平台、拓展渠道、提供扶持,我省采取多种方式助力人才成长提高。

  基层一线和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处于职业生涯起步期和学术成长关键阶段,特别需要扶一把,垫一步。

  为此,我省积极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国(境)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前沿科技视野。目前,已累计资助146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到3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2009年以来,每年择优资助出版自然科学学术著作20部左右,目前已累计资助出版著作159部。每年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400余场次,为科技工作者交流学术思想、启迪创新思维搭建平台。此外,我省还向一线科技工作者提供文献检索服务,目前已累计检索文献近600万次,下载文献近40万篇。

  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力度。我省已连续多年持续开展辽宁青年科技奖、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评选,发挥了托举人才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全省各市和省级学会也各具特色地开展了“学科带头人”“杰出科技人才”“杰出工程师”等人才评选表彰。同时,深入挖掘优秀拔尖人才向国家推荐,先后有多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表彰。今年我省又有刘中民、孙聪、杨学明、李殿中、张华民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团队,分别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才尽其用 驰骋振兴发展“主战场”   

  为让科技人才积极投身振兴发展“主战场”,我省积极搭建各类平台,通过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召开学术年会等多种方式,力求做到才尽其用。

  瞄准辽宁重点发展的仪器仪表、液压装备等产业集群,联合国家级学会和地方政府,共同举办“辽宁省学术年会”,为产业发展把脉支招。目前,已促成国家级学会与地方政府、省级学会和科研院所与产业园区、科研团队与企业签约31项,落地合作项目51个,建立了阜新浙大液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和辽宁省液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一批产业研发平台。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前提,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建站原则,我省扎实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目前,已累计建站206家,进站院士专家760人次,同时批量引进院士专家团队、院士所在领域的信息和技术等创新要素,为一大批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智力支持,我省先后攻克了RO110重型燃气轮机、全断面隧道掘进机、LNG低温离心压缩机等一批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项目;完成了一批瞄准行业发展制高点的攻关项目,实现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借力升级”;308个科研团队、2434名科技人员进站参与联合攻关,取得各类科技奖项49项,培养博士44人、硕士113人,为建站单位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后备人才。

  此外,我省还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为科技工作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依托省市级学会、基层科协,建设了32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基地和5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分中心。目前,全省各地“科技大市场”逐步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未来将为科技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