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人拨心理热线 七成多高学历
昨日下午2时许,一名心理咨询师正在接听电话,出于对咨询者隐私的保护,她婉拒了记者入内。
记者杨宝顶摄
去年一年,有近5000人拨打号码024-23813000,白天、深夜甚至凌晨,寻求心理援助。这个号码,是沈阳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咨询热线,24小时开通。热线那端守候着37位心理咨询师,他们为咨询者疏导心结,甚至挽救自杀者的生命。这部热线,渐渐成为很多人的“心灵伴侣”。
统计数据显示,热线去年接听咨询4895人次,寻医问药1782次、疾病类1530次、情感类997次、亲子类56次、性心理问题526次、危机干预4次……
咨询者中,女性占比60%;年龄段多集中在20岁到45岁;75%以上的咨询者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如果市民有心理困惑,或有相关症状,可以拨打热线随时咨询。 ”沈阳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光明说,热线如同“心理120”,将缓解市民的心理危机。
数据发布
4人欲轻生拨打了心理热线
昨日,相关负责人发布了这部“心理120”的“2014年度数据报告”,并对相关指标作分析。
2014年,热线总计接听咨询4895人次,寻医问药类1782次、疾病类1530次、情感类997次、亲子类56次、性心理问题526次、危机干预类4次……
寻医问药类:精神疾病患者或家属来电,寻求就医、用药指导。很多人表达明确就医愿望,随后到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沈阳市心理卫生医院就医;
疾病类:倾诉躯体、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方面的病痛、不适,并寻求相关帮助;
情感类:涉及多种因素,咨询者遭遇人际关系困惑、婚恋挫折、家庭矛盾等;
亲子类:在子女教育方面遇到“瓶颈”无法突破,寻求专业指导;
性心理问题:咨询者在性心理方面遇到困惑和障碍;
危机干预类:严重的心理危机正让咨询者无法解脱,甚至有人已有自杀倾向或正在实施自杀行为。
分析:几种类别中,危机干预类需引起咨询师的最高级别重视,以避免咨询者情绪过激、发生自我伤害、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冲动行为。
高学历的更喜欢打心理热线
都是谁在拨打热线,寻求心理援助?粗略统计的结果显示:
来电求助的人中,男女比例约为4:6,“女性的情感更加细腻,这种性别差异在来电量上有所体现。”
在年龄段方面,20岁到45岁,能占到咨询者总数的70%左右,“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社会活动多、生活角色越来越交叉,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也多。”
此外,45岁到55岁的咨询者能占比约15%,55岁以上的约占比10%,20岁以下的咨询者约占比5%。曾有14岁的初二男生拨通了这部电话,“我和同学们不合群儿……”
颇为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75%的咨询者是大专及以上学历。
分析:体力劳动者的心理困惑少?并非如此。相关人士指出,咨询热线是一种对个体的社会支持,是公众共享的资源。大多咨询者显示的“高学历”特点,反映出这部分人群对心理咨询知晓度高,“他们本人、所在的社交圈,能够关注并寻求到这种途径,来解决困惑和问题。 ”
“低学历者、偏体力劳动者,缺少对此的了解,生活的圈子可能也不会提及这个。 ”该人士指出,相对低学历的人群拨打热线的次数少,但不说明他们的心理困惑少。
晚上热线咨询量约占三成
“平均每天夜间能接4次,白天能接10次左右。”相关人士指出,入夜后咨询电话的接听量,在总量中约占比三成。“晚上,咨询者困惑的大多是婚姻、家庭、恋爱、亲子方面的问题,白天,问询疾病症状、寻医问药为主。”
分析:选择夜间咨询,是因为在夜间,很多人才得以拥有相对“大块儿”的私密时间、空间;
咨询的问题集中在情感类,是因为在这一时段,恋人、家人的情感密切度提升,引发问题的几率增加,有的女性,是把孩子哄睡后打来热线;有的咨询者是刚和另一半打了一架,随后打电话诉苦,寻求帮助。
新闻释疑
打心理咨询热线的增多是人们的心事太重了吗
1.人们为何不面对面问询,而是拨打热线?
答:这反映出了心理热线的优势,它具有私密性、匿名性的特点,不会暴露隐私,不用预约,随时想起来,拿起电话就能连通。
2.近年来,心理热线接听量越来越多吗?
答:这几年,主动做面对面心理咨询、拨打心理热线的市民人数都在增长,一方面是心理疾病人群有所扩大,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精神、心理疾病防治的重视程度提高。
3.面诊、拨打心理热线等等,被有的人称作是一种看心理医生的“时尚”,怎么理解这种说法?
答:有心理、精神方面的困惑,避免积攒负能量,养成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的习惯,这是对的。
但要是用时髦、时尚的眼光来理解这件事,是对疾病带来真实痛苦的否认,是与实际情况相悖的。
对于心理咨询者、尤其是“面诊”者,我们一般会跟他明确,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这样一来对心理咨询本身是个澄清、说明,另一方面,能确定来访者的咨询动机、主观意愿的强度。
总之,只有足够痛苦、希望改变的人,才肯花时间、精力、金钱来找一个陌生人,解决自己内心灰暗、颓废的困扰。
心理咨询师所能做的,只有等候。
心理咨询师揭秘
目前,在“024-23813000”这部有录音功能的座机旁,有37名专业心理咨询师轮值接听热线。他们平均年龄38岁,女性占比约2/3。每两人一组,为市民提供24小时“心理救援”服务。
其中12人是专业医护,来自沈阳市心理卫生医院;另外25人是来自有关单位的志愿者。这37人全部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很多人是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等专业毕业。
为何两人一组?
“既是互相监督,也是互相学习。”对于这个问题,108号话务员解释说。
他是一名35岁的心理咨询师,男性,正在攻读心理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他介绍,咨询师提供服务时,要确保言语、语气科学适度,温和、不失冷静,“一方面提供建议,另一个方面得有个人跳出来‘观察自我’,对这种对话的过程、细节有个客观的审视,哪些话不能说,你的情绪有没有波动太大……都需要及时审视、调整。”“如果咨询者提出的问题,对咨询师的情绪有强烈触动,以致让他失去了客观,需要同组的另一个人进行提醒,必要时还需要替换。”
被咨询者当成唯一的“心灵伴侣”
多名咨询师表示,提供咨询服务过程的不易,并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倾诉者的精神状态,会瞬间内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会突然挂掉电话,你还不能回电过去。回电,此时是一种禁忌。”
为了避免让咨询者反复倾诉同样的苦处,咨询师的值班表相对固定,“有人会反复和一个咨询师交流,直至解决自己的问题。”“有的人因为没有家人,缺少倾诉的朋友,才会拨打这个热线,甚至把咨询师当做唯一的精神支持。”咨询师要做的是,通过沟通、让咨询者在现实中找到支撑自己心灵和生活的办法。
心理咨询师如何挽救自杀者?
“打电话过来,说想自杀,其实是想在你这儿寻找到一个理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咨询师称,基于此,与“自杀者”谈自杀,在心理咨询师看来并不是禁忌,而是必须做的事,“你需要通过这种咨询的过程,为他找到一个压力的出口。”
如何界定对方是不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这涉及一个科学的评估系统。
交谈中,咨询师要对来电者的现实生活、心理状况、生理状况做评价,得出系统结论。不断降低咨询者情绪的“张力”,最终使其摆脱自杀的念头:
1.宣泄情绪。如果对方有倾诉欲望,要让他尽可能“倾泻”情绪,如果对方不爱说话,也要引导其这么做;
2.在倾诉过程中,咨询者的“能量”在消耗,这有利于情绪趋向舒缓,也利于清晰表达所处的困境;
3.寻求一个理由、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对方确认,自杀是所有可行办法中最不明智的办法。
真实案例
为了初恋离婚初恋女友又要离开
咨询者:男性,32岁
主诉:因为“初恋”的再次出现,我离了婚,房子判给了女方。我和初恋女友买房,决定一起还房贷,好好生活,但最近我俩矛盾升级,她执意要和我分手,已经没法挽留了。现在,房贷让我一个人有压力,她还要离开我,我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要自杀。
疏导过程:
1.首先确定自杀危机程度。现实因素是个人面对经济和情感压力,考虑到其当前情绪比较激动,可能一时说的是气话。(后通过平稳情绪后证实,其实有很多解决途径。)
2.细致了解事情经过。这个过程中,确认咨询者个性有过于苛求的一面,对他人的期待欠缺理性。在降低焦虑水平后,使其摆脱情绪状态,进入平稳的沟通通道。
3.深入。抓住其对感情的偏执,进行讨论。让其意识到自己的强势带给别人的感觉,还有对初恋女友的理解。
4.收尾。从现实生活着手,寻求是否有解决途径。包括复婚、房产安排、与初恋女友下一步关系的走向、如何获得更多经济来源等……最终卸下其情绪的“张力”。记者杨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