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聚焦外储下降:专家称不会“弹尽粮绝”

09.11.2016  21:11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储备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外汇储备为31206.55亿美元,较上月下降457.27亿美元,连续第四个月出现下降。对此,专家指出,10月外储规模大幅下降主要是受美元走强、居民购汇增加及贸易顺差收窄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外储会出现“弹尽粮绝”的局面。当前,对于中国外储需要有一个基本认识:首先,中国外储规模仍处在相对合理区间,无需担忧规模不足;其次,一些短期波动因素会导致外储下降,但不会成为趋势;再者,中国经济不断向好的基本面、平稳的国际收支及稳定的人民币能够支撑外储保持基本稳定,这一点毋庸置疑。   1 美元走强成下降主因   对于10月外储的大幅下降,外界普遍认为美元走强是主要推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外储除了有美元资产,还有大概价值1万亿美元左右的英镑、欧元、日元等非美元货币,当这些非美元货币兑美元出现大幅贬值时,外储就会因估值效应出现下降。   而10月份恰好是美元大幅升值的一个月。央行数据显示,10月当月美元指数升幅达3.12%。受此影响,欧元、日元、英镑分别较美元贬值2.05%、3.02%和4.67%。   申万宏源宏观分析指出,据测算,10月份美元走强带来的估值效应导致外储减少320亿美元,扣除这部分影响,外储实际约下降137亿美元,和前期基本保持一致,显示近期人民币出现较大程度贬值更多是美元升值的结果,资本外流并未显著加速,不必过度悲观。   “10月以SD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计价的外储环比出现上升,也可以说明美元走强是10月中国外储下降的主要原因。”赵锡军说,除了这一因素,10月居民购汇增加也导致了外储下降,当然这种下降不是资本外流,而是“藏汇于民”。同时,10月贸易顺差的大幅收窄也是外储下降的原因之一。   2 无需担忧规模不足   外储的每一次下降似乎都会引起市场关于中国外储规模合理性的讨论,当10月份外储下降至3.12万亿美元这一规模时,部分人士开始将关注点放在“中国外储规模降至2011年3月末以来的最低点”上,这其中不乏一些紧张情绪与担忧。   “应该看到,当前中国外储依旧处在相对合理的区间。以衡量外储充足度的传统指标为例,无论至少满足3至4个月进口额,还是满足偿付一定外债水平,3.12万亿美元这一规模都远超充足规模。”赵锡军说。   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测算,当前,中国外储相当于(本外币)短期外债的3倍以上,远高于“不低于1倍”的国际警戒标准;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国外储能够支付24个月的进口,远高于不低于3—4个月的国际警戒标准。   赵锡军指出,除了传统指标,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到中国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市场化这一事实,就应该意识到央行将会很少再动用外储对汇率进行常规性干预。这意味着随着汇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外储的需求会逐渐降低,因此也就更没有理由担忧外储规模不足这一问题了。   3 未来保持基本稳定   看到中国外储规模依旧充足的同时,仍需注意一些短期波动性因素。专家指出,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里,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美元加息预期的影响以及英国“硬脱欧”等国际金融市场 的波动都可能对中国外储造成冲击,使其出现下降的情况。   “对于这些因素带来的外储短期下降,需要特别做好预期引导工作。因为对于中国充足的外储规模而言,这些因素本身带来的影响有限,但其可能导致的预期变化则会将不利影响放大。对此,我们需要通过及时的信息公布与交流让市场认识到外储规模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正在弱化,引导市场逐渐淡化对外储规模的关注。”赵锡军说,同时也要让市场认识到,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以及平稳的国际收支都将支撑中国外储在中长期保持基本稳定,这一点毋庸置疑。   此外,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也将为外储稳定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经济良好的基本面将继续支持人民币保持稳定,而且央行最新发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接下来,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