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刀尖上的舞蹈”设计剧本和道具
他为“刀尖上的舞蹈”设计剧本和道具
记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孙聪
【人物档案】孙聪,1961年2月出生于沈阳市,1983年6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航空电子系,2006年3月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3年来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601所”),至今一直从事战斗机总体设计、航空电子和隐身技术等研究工作,先后担任歼11系列、歼15等多个重点型号飞机总设计师,为建立我国第三代重型战斗机设计体系、实现战斗机从陆基到海基跨越和研发中型四代战斗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战斗机研制的新一代领军人才。
走进601所孙聪的办公室,最引人注意的,是柜子上和书桌旁立着的20多个飞机模型,这其中就有孙聪最引以为豪的歼15。
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天,在辽宁舰甲板上,歼15舰载机高速俯冲,钩住拦阻锁,滑行几十米后稳稳停在甲板上,着舰成功;随后飞机又沿着舰道某个角度的滑道一飞冲天,成功完成了中国舰载机首次航母起降试验。
当时,作为歼15的总设计师,站在航母塔台观看的孙聪,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保持着一分淡然。成功,在几年的不懈努力和上千次的试验后,水到渠成。
舰载机的起降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正是孙聪和他的团队的努力,换来了多人多架次零事故的骄人纪录,在我国舰载机研制历史上留下了令人振奋的一笔。
在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中,孙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此,孙聪说,这是整个团队的荣誉。
迎难而上,完成重要航空装备“零的突破”
“获评后我回到沈阳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请我们所几个退休的副总师吃饭,向老同志汇报。”采访中,孙聪首先谈到的是传承。
1983年6月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孙聪被分配到601所工作。那时,他和许多82年以后毕业的青年大学生一道,师从老一辈航空人学习和工作。
“我是在老一代航空人的引领、培养和谆谆教诲之下,耳濡目染地学会了怎么搞飞机设计,怎么当一名飞机总设计师。”
2001年,年仅40岁的孙聪成为601所第四任总设计师;2003年,又被任命为所长,成为航空工业集所长与总师于一身的最年轻的领导者。
时代的重任落到了孙聪的身上。
航母是中国的百年梦想。歼15舰载机是航母建设工程中的重要装备。设计舰载机,是一项开疆拓域、由陆地走向海洋的伟大工程。
航母上的飞机跑道,仅为陆地的1/10不到,落点精度要比在陆地上高10倍,设计上必须保证良好的操纵性。
“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刀尖上的舞蹈’写好剧本、设计道具。在规程范围内,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孙聪说。
没有研制规范和技术体系,没有设计基础和使用经验,许多关键技术尚待突破,人才队伍力量还显薄弱。
挑战尖端、挑战极限、挑战自我,一直如影随形。
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孙聪带领设计团队协力攻关。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全面突破了高增升气动布局、高承载特殊机构、特殊环境适应性及舰面保障等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我国舰载机完整的技术体系,带出了一支成熟的舰载机研制团队。
科学无止境,工程技术也无止境。
面对世界航空武器装备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国家对高性能武器装备的迫切需求,孙聪带领团队,始终秉承着“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信念,在重点型号研制中,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一个个奇迹。
鹘鹰飞机是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战斗机。这是全新设计的新一代战斗机。全新的设计思想、数百项关键技术攻关、新一代机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都是摆在研制团队面前的一项项艰巨的任务。
作为总设计师,孙聪再一次直面挑战,在技术、管理、设计手段以及研发模式上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2014年,鹘鹰飞机在珠海航展上惊艳亮相,震惊世人,竖起了我国自主研制新型战机的新丰碑。
立足创新,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实现新跨越
“我不是科学家,我是名工程师。科学是探索未知、发现未知,工程技术人员做的是发明创新,是用技术制造出新的产品。”谈话中,透露出孙聪一以贯之的严谨态度。
面对时间紧张的一项项重大任务,孙聪狠抓技术创新、手段创新和研发管理模式创新,用“闯”与“创”打破了一个个约定俗成,为航空设计输入新鲜血液。
“治大国若烹小鲜”,好的顶层设计和管理有助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孙聪在国内首次推行了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摸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字化设计体系,具有精准度高、精确制造、一次成型多次使用等优势。这种研发模式完全颠覆了几十年来飞机设计的老套路,改串联设计为并联设计,实现了协同作战,大幅提升了飞机设计、试制质量,缩短了飞机研制周期。
新的模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考核和激励机制的相应改变。刚开始有人不理解,孙聪的压力也很大,但事实证明他的创新是有效的。
在某飞机项目中,通过开展数字化并行设计,实施飞机状态成熟度管理,实现边设计、边发布、边制造,创造了55天完成详细初步设计,6个月完成全机制造数模定义与制造数据集发布的新纪录。
孙聪说,他很幸运,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他为中国航空设计拼搏的32年,正是中国航空工业大发展的华丽巨变时期。他带领团队成功实现了飞机设计技术从三代到四代、从陆机到舰机的历史性跨越,并先后获得7项国家专利授权。
说到这次被评为院士,孙聪认为,国家鼓励创新,需要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院士毕竟是少数,全国不过2000多人,那些基层普通的科技人员更应该得到重视。希望科技界也能多一点‘粉丝’。”
埋头苦干,在奉献中激荡无悔人生
在孙聪办公室的书架上,有一个孺子牛造型的摆件。记者询问其义,孙聪笑着回答,自己属牛。
其实,孙聪以自己的行动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实干和奉献。
30多年如一日,孙聪一直为他挚爱的航空事业执着地追求着、奋斗着。
孙聪所在的601所有一个“611工作制”,就是每周上六天班,每天工作11个小时。
而对于孙聪而言,更是“5+2”、“白加黑”,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和妻子承诺的旅行,拖了又拖,至今也没兑现。即使在家,做的也是看书,想的还是飞机。
他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飞机设计、试验、生产的一线,协调解决现场问题以及攻克各种技术难关。特别是在舰载机研制的关键阶段,只要没有重要会议,他一定会在试飞现场。
那时,孙聪总是顶着震耳欲聋的噪声,站在飞机着陆区附近,非常近距离地观察飞机着陆过程和飞机的动态响应。飞行回来后,他及时听取飞行员的驾驶体验、飞行感受以及对人机界面、飞行品质的评述。
由于经常深入一线,还没有架子、事必躬亲,孙聪和许多试飞员成为了好友,却与家人聚少离多。
生产现场、试验基地,数不清的往返、道不尽的奔波,对此,孙聪甘之如饴。
歼15飞机的震撼亮相,鹘鹰飞机的炫舞蓝天,是对孙聪所有付出的最好回报。
不久前,孙聪母亲打来电话,说在电视里看到儿子怎么那么憔悴,脸上全是斑。孙聪笑着称,那是高清电视,拍得细。
“我现在55岁,还是施展才华的好时候,还能为国家工作几年,以后退休了,我就去讲讲课,把知识和经验传给下一代。”孙聪说。
对所里的青年人,孙聪也特别关心。他总说,人若成功必须要有“三心二意”,即要有雄心、耐心和责任心,要讲情意、讲侠义。
当然,有了雄心壮志还不够,还要耐得住寂寞。
“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特点就是默默无闻,工作压力大。新飞机首飞,我和孙聪握手,发现彼此手心全是汗。首飞成功了,我们可以欢呼、可以流泪,第二天照常工作,这就是我们从事的事业。”和孙聪共事近30年的601所现任总设计师王永庆这样说。
经过重点型号飞机研制的风雨洗礼,走过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作为肩负时代重托的航空人,孙聪和他的团队正朝着下一个目标,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