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寻找在奶奶家养伤的战士后人

22.12.2016  12:37

  近日,本报寻亲栏目接待一位老先生,他讲述了1948年一位战士曾在他奶奶家养伤,后来去世,他想找到战士的后人,再叙两家在那个特殊年代结下的友谊。

  战士在奶奶家养伤一年

  马成彬家里祖辈都是农民,但他们一直以家里曾经收留过一位战士而感到骄傲自豪。

  马成彬今年63岁,父亲马奎山已经83岁,马成彬受父亲委托寻找一位战士的后人。

  时间追溯到1948年11月,那时的沈阳刚刚解放,全城沸腾,举家欢庆。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部队停留在沈阳开始修整,部分战士将复原回家。在沈阳汪家乡大深井子村,马奎山家里多了一位客人,一位姓袁的小战士因为生病来到他们家休养。

  “当时我父亲才十几岁,家里爷爷奶奶主事,一家人对战士的到来非常兴奋。”马成彬说,他出生后生活在奶奶身边,当年没少听奶奶讲那段故事。

  沈阳在解放以前饱受战争的侵害,城市满目疮痍,农民吃不饱穿不暖。新中国成立后,百姓对解放军非常感激,那时候部队走到哪里都非常受欢迎,军民感情非常深厚。

  “听说那位战士患的病比较严重,无法回家,在我奶奶家休养了将近一年也没能恢复,最后不幸去世。”爷爷、奶奶非常悲痛,像送自己的孩子一样将战士埋葬在了老家附近,马成彬说。

  战士儿子领回父亲遗骨

  战士的老家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他滞留在沈阳养伤期间,他的妻子曾带着一个孩子来沈阳看过他,但由于战士病情较重,无法转移,加上在那个年代交通不发达,所以最后战士的妻子不得已自己带着孩子走了,回去后不久也因病离世。

  三十多年后,随着城市发展,汪家乡大深井子村开展平坟恢复耕地,战士的大儿子和女儿袁友山、袁友凤来到沈阳,准备将父亲的遗骨运回老家。

  “那时,我爷爷已搬到沈阳养老,接到消息特意回到村里领着他们找到战士的坟地。”马成彬说,那一次,战士的两个儿子在沈阳住了两天,与爷爷聊了很多过去的事,两家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战士的遗骨运回当地后,安葬在了烈士陵园,政府也追认了烈士。

  此后,两家一直保持书信往来,爷爷也曾受邀去七台河市散心,并到烈士陵园为那位战士扫墓。但随着时间远去,加上过去通讯没有这么发达,也没有手机,所以渐渐就中断了联系。

  “但我父亲说,上一辈结下的深厚友谊,到了下一辈不能中断,有机会还想找到战士的后人,让情谊传递下去。”马成彬表示,这是父亲的愿望,他希望能通过辽沈晚报寻亲栏目得以实现。

  马成彬要找的战士后代名为袁友山、袁友凤和袁友林三兄妹。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刘冬梅

  “我们帮你寻亲”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相聚,本报开通了“寻亲”栏目,在辽沈地区以及全国地区开展“帮你寻亲”活动,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想寻找失散多年的子女、兄妹、同学、战友等等,可以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期待所有失散的亲人告别离散的痛苦,早享团聚的喜悦。 本栏目联系方式为024-96006。想帮助他们寻亲,还可以下载、关注本报多个新媒体平台:ZAKER沈阳、聊沈客户端、辽沈晚报官方微博,转发有关寻亲的新闻报道。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