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热议:谁为“裸奔”的个人信息“添衣”?
据工信部消息,目前我国有近7亿网民,超12亿手机用户,仅沈阳,就有800余万手机用户。每一个IP地址或手机号码背后,都连接着公民的房产、资金、保险等一系列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都是损失。
刚买完新房,就接到装修的电话;刚生完孩子,就接到早教的电话;刚办了信用卡,就接到理财的电话……接到这样的电话,惊讶之余,您是否恐慌过:陌生人怎么知道我的电话号码,怎么能准确说出姓甚名谁,怎像会“读心术”般投其所好?大数据时代,谁泄露了我的信息?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随时可能“裸奔”的个人信息,谁来为它添一件护体的“大衣”?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成了代表们热议的焦点。
案例1
刚买完房就接到装修电话
“周女士您好!您最近刚买房吧,找好装修公司了吗?我们有最一流的装修设计……”去年9月,市民周女士在一处楼盘买了一套房,可自打交了房子的预付款,周女士就频繁地被多个装修公司的电话骚扰。“第一次接到电话时,真是吓我一跳!”周女士说,“来电是陌生号码,可对方却知道我姓什么,还知道我最近在哪个楼盘买了房子,简直神了!”
“新楼盘的房子还没盖呢,怎么装修?再说,我都没听过这家装修公司,怎么敢用?”周女士告诉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接到这些电话,让她既反感又害怕。连续4个多月,隔三岔五就有装修公司打电话自荐,最多的一次,周女士一天接到5个装修公司的电话。“我只好拒绝说已经定好装修公司了,可我纳闷的是,咋那么多陌生人知道我的个人信息?”
案例2
买完保健品就收到“挂号信”
“凭空邮来一封挂号信,我竟然中100万,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儿肯定是陷阱!”80岁的刘大爷接到一封从北京公司邮来的挂号信,里面是一张“刮奖大赠送”活动的宣传单,轻轻一刮,就刮中了100万。刘大爷告诉记者,他从来没买过这个品牌的商品,但在核对挂号信时,却发现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一字不错。
刘大爷回忆,两天前他在一家卖老年保健品的店里参加活动,购买保健品后,要登记个人信息才赠送一套保健书。“我很少在外留个人信息,一看这书挺好的,就登记了。”刘大爷说,“可这些信息怎么能被北京的公司知道呢?要是贪小便宜,汇钱领奖中了骗子的圈套,那损失可就大了!”
网上信息最低每条0.4元
好端端的个人信息,怎会明晃晃地“裸奔”呢?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个人信息泄露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巨大的利益链。“一般都是通过网络贩卖的,上网搜索买卖个人信息的关键词,加入特定的QQ聊天群,里面卖个人信息就像赶集似的,可热闹了。”
记者按知情人士的方式,加入了一个聊天群,里面既有卖信息的,也有不少买家。一个群友告诉记者,买一条信息最低4毛钱,也有2-5元/条不等的,“听说之前有个做保险的,手里有很多客户信息,后来跳槽去做证券了,觉得手里的信息没什么用,就打算卖了。”群友说,“他当初花1400元买来的信息,转手卖了好几次,净赚七八万。”
据国内警方破获的贩卖个人信息案件显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有电信公司的人员,也有快递公司、银行、医院、学校、工商部门等工作人员,都是很容易获得市民个人信息的部门。
知情人告诉记者,大多数买卖个人信息的交易者,都是急需寻找“目标消费者”的商家。“如果不了解客户需求,给各个号段的手机号码群发信息,不仅效率低,而且很难做成一单生意,可如果有了目标人群的联系方式就好办了。”
呼吁立法保护个人信息
市人大代表边春阳告诉记者,信息控制者如果未经信息所有人同意而擅自贩卖、传播个人信息,本身就是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更是不道德的。“大数据时代下人与人通过网络互连,特别提倡实名制登记注册,个人信息在很多时候都是透明的。可如果获取我们个人信息的单位不对这些信息加以保护,肆意泄露,那是很可怕的。”
边春阳表示,目前尽管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侵权责任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以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借鉴法,刑法也对“机关或金融等单位工作人员非法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作出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规定,但无论国家还是省市,都没有出台过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法律法规,缺少很多细则。“只有制定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加大管理和处罚力度,才能有效打击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
防控加强技术“堵漏洞”
市人大代表彭霞告诉记者,除了人为不道德泄露个人信息外,黑客入侵盗取信息也是个人信息泄露的一个渠道。“把好这道关,就需要开发平台的企业在技术上不断提升,加厚防火墙,及时堵住漏洞,让市民放心。”此外,彭霞还建议,一旦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应及时追责,特别是涉及财产安全的案件,应及时彻查,追回转移藏匿的资产。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唐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