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指引美丽乡村建设

11.10.2016  16:42

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凝练概括和形象表达。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强调要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宜居乡村。这些重要论述,饱含对农村和农民的深情,为建设美丽乡村指明了方向。

甘肃省2013年启动了“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专项行动,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前,全省建成美丽乡村1000多个,环境整洁村5200多个,美丽乡村开始连线成片发展,惠及了全省三分之一的农民,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坚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3年的实践启示我们,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建设成效的标志,是建设美丽甘肃、共筑美丽中国的基础。我们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把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好抓实,让美丽乡村入画来、甘肃农村换新颜。

要坚持“创新”,做好锦上添花的事。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与过去的乡村建设相比,在内涵上有了新的拓展。具体到一个村,是在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较完善的基础上,对村容村貌、乡村文化品位、村民文明素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升、增强和丰富。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过去,甘肃“三农”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农村建设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软硬件条件较差,主要精力放在补短板、强基础上,谈不到追求“美丽”。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甘肃农村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条件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水平大大提升,农业由过去单一的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流转全面推开,唤醒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自信心、创造力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些地方建设美丽乡村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必须抓紧机遇,顺势而为,为农民建设生态、宜居、和谐、幸福的美丽家园。

要注重“协调”,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要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物质方面的支撑;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包含精神层面的内容,要有人的文明素质和现代意识的全面增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每个人内心的和谐。这样才是真正的美丽,才能勾起人们对故乡的美好回忆,让人记得住乡愁,自觉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村落建设要融入自然之中,体现地域风格和人文特色,民居设计要现代实用,提供多套房屋设计方案供农民自行选择。不要建高楼,不搞整齐划一,建成后的村要像乡村,形成“一村一韵”“一村一景”。要建设有内涵、有品位的文化体育设施,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多保留一些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传承每一个村的文化特质。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教育引导村民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乡风,激发共建美好家园的内在愿望和行动自觉。

要倡导“绿色”,打造整洁宜居的环境。美丽乡村不仅是一种主观感受和评价,更是当地农民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的外在反映,美丽的环境能让人得到熏陶、获得享受,使人自觉主动地向善向上,生活得更加宁静、舒心、快乐。为此,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农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改变污水乱排、垃圾乱扔、柴草乱堆等现象。开展“厕所革命”,逐步把旱厕改造为无害化、无异味的卫生厕所,有条件的建设标准化公厕,逐步净化、亮化农民的家庭小环境。要优先在村庄周围、房前屋后、村道两旁种树植绿,绿化、美化村庄的大环境,还农村田园风光、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让农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安居乐业。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守护自然,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为老人留些“故园”念想,为后辈留些“”的记忆。

要突出“开放”,集众智聚合力。美丽乡村是一幅山水长卷,需要大家共同绘就。要开门搞建设,统筹用好扶贫开发、危旧房改造、灾后重建、小城镇建设、健康村镇等各类资源,科学编制“两规划一设计”,做好各类规划的衔接,“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优先把城镇周围、交通沿线、景区周边的村整治建设好。要打开农村连接世界的通道,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组织农民走出去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学习借鉴城市建设和浙江等省的先进经验,多用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和经济适用方式,精细、节俭建设美丽家园。要以乡情为纽带,培育新乡贤文化,吸引成功人士回乡支持农村建设,反哺桑梓,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关心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一届接着一届干,持之以恒,终见成效。

要体现“共享”,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美丽乡村是为农民建设的。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让农民在“吃好”“穿好”的基础上,过上环境整洁、内心愉悦、与自然融洽相处的更高品质生活。要注重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注重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用,在县一级建立配套的垃圾收处、污水治理、绿化养护、村容整洁等长效机制,不要让农村成为“孤岛”,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方便农民生活、有利于农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的主动权、选择权交给农民,建设过程让农民参与,建成的设施符合农民的需要和承受能力,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成为真正的建设者、受益者。要依托建成的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健身、电商等美丽产业、健康产业和新业态,把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既让城里人有休闲娱乐的去处,又让农民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在生活环境美起来、精神生活乐起来的同时,尽快地富起来。(欧阳坚)

责任编辑: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