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而道远的古籍修复

02.01.2015  05:45

  2014年12月25日上午10点,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组组长王斌坐在办公桌前,将一套刚刚修复完成的清末民初线装书装订成册。她向记者介绍说,由于这套书的破损程度不大,修复起来还算得心应手。如果碰上破损严重的古籍,一本书修复几个月的时候也是常有的。

  去年10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辽宁传习所揭牌拜师仪式在辽宁省图书馆举行。辽宁省图书馆馆长王筱雯说,此次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辽宁传习所的成立,不但表明我省乃至全国对古籍的越发重视,也标志着辽宁专业古籍修复人员技艺水平将有一次质的飞跃。当古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2014年12月25日中午,记者在辽宁省图书馆看到,来来往往的读者不少,他们有的借阅小说,有的借阅学术杂志,还有的只为到阅览室阅读图书和报纸。当记者问起古籍,大部分读者均表示不感兴趣。一位经常来图书馆借书的老者告诉记者,古籍在自己的印象中非常“神秘”,高不可攀。自己还是喜欢看一些通俗易懂的小说。还有一位读者对记者说,自己对古籍颇感兴趣,但自己借书多年,未曾在书架上看到过任何古籍。

  对于借书者们对古籍的印象,辽宁省图书馆特藏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借阅古籍的多为专业人士。普通读者对古籍的需求不高。因为根据图书馆相关规定,馆藏古籍不外借,读者只能在馆内阅读。如果不是为了查阅资料或有具体用途,很少有读者特意来借阅古籍。

  我们有馆藏古籍61万余册,其中善本古籍12万余册。每一本古籍背后都藏着一段历史故事,如果让这些书常年躺在书库里睡大觉实在太可惜了。所以这几年,我们一直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为读者揭开古籍的神秘面纱。馆长王筱雯这样对记者说。我们的馆藏古籍数量和质量虽然不能与国家图书馆、历史较久的少数省市图书馆及重点大学图书馆相比,但古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因为基础工作做得不错,在全国图书馆中还是可以称道的。

  2007年,辽宁省图书馆在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会议中被确定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试点单位,从那时起,省图的古籍普查正式拉开帷幕。

  通过这次普查,我们发现了很多尘封多年的珍贵古籍,其中很多具有特殊价值。省图特藏部工作人员介绍说,比如元至元六年(1340)庆元路儒学刻至正修补明正德、嘉靖、万历南京国子监递修本《玉海》,该书残存45卷,稿本《广雅疏证》一部,经考证是比现馆藏《广雅疏证》稿本更早的书稿,文献价值相当高。

  古籍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不仅有着浓烈的文化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的见证者。普查工作结束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很多亟待修复的工作由谁来做?古籍修复专业人才与实际需求难成正比

  王筱雯馆长向记者介绍说,鉴于古籍藏书的不可再生性和破损情况,省图的古籍修复工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1985年,省图成立古籍修复组,设4名修复人员。自此,省图的古籍修复工作走上正轨。1996年,修复组开始对馆藏破损情况进行调查,陆陆续续建立起馆藏古籍破损档案,直到2008年扩建古籍修复中心。

  在宽敞的古籍修复中心,王斌边做着手头的修复工作边与记者聊起来。她告诉记者,如今古籍修复中心的条件今非昔比。300平方米的中心,室内温度湿度控制、上下水设施、照明、修复设备都符合国家级硬件设施要求。纸浆补书机、各种纸张检测设备、显微镜、压书机等一应俱全,为古籍修复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王斌把修复好的4本古籍压入压书机后,又开始在水池边为另一本清宫遗珍去霉。她告诉记者,目前修复的几本古籍有的因为被水淹过而发霉,有的因污渍而模糊,还有的出现断裂情况,而这些古籍的修复,靠的就是修复人员的一双手。

  古籍修复的原则不是将其翻新,而是修旧如旧,因此这项工作可是个高难度的手艺活。过去,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古籍修复不感兴趣,这几年,随着人们对古籍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古籍修复也有所了解。目前,馆内专门进行古籍修复的共有8人。王斌向记者介绍说,我们每年年初到书库做档案,对破损较为严重的古籍进行修复。但我们修复古籍的过程中,其他古籍也在自然老化,因此,目前古籍修复的速度赶不上古籍破损速度。而且,很多破损严重的古籍,由于技艺有限我们也无从下手,所以,今年我们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辽宁传习所,希望通过名师的指点让我们的修复技艺有所提高。技艺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

  2014年10月中旬,“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辽宁传习所揭牌拜师仪式”在辽宁省图书馆举行。仪式上,辽宁省图书馆的6位古籍修复员逐一向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赵嘉福老师献花、敬茶,行拜师礼,正式拜其为师。王斌就是此6人之一。

  作为以“师徒传承、口手相授”形式来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场所,辽宁传习所的成立标志着省图要建立一种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推动我省古籍修复事业持续发展。王筱雯馆长向记者介绍说,来自上海的赵老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着丰富的古籍修复经验。他的到来,让我省古籍修复人员大开眼界。赵老师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手把手教授大家古籍修复技巧和窍门,让很多过去无从下手的难题迎刃而解。今后,赵老师每年都将亲临沈阳传授古籍修复技艺,我们的修复人员也将定期到上海登门讨教。

  王斌告诉记者,自己和赵老师学习的这段时间收获颇大。以往,王斌也曾参加过古籍修复学习班,但由于每次参加人数较多,老师基本就几个类型进行讲解,到了实际操作环节还是无可奈何。而此次与赵老师近距离接触,王斌说自己学到了不少以往不曾见过的修复手法,比如一本团成球状的古籍,赵老师手把手教大家从拆页到展平、修补直到最终装订成册,令王斌大开眼界的同时,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种成就感。

  一本破损的古籍,经我们的双手复原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采访结束时,王斌呼吁更多人加入抢救古籍的队伍,让更多记载历史的古籍旧貌换新颜。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