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企业环境应急管理与风险防范水平
企业是防范环境风险、落实环境安全责任的主体,是突发环境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增强企业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能力、加强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建设,不仅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保障和前提,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更关乎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企业须高度重视环境风险防范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许多企业在面临巨大市场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受到各种环境风险的制约。环境风险一旦转化为突发环境事件,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必然受到影响,而且用于恢复生产、环境修复以及损害补偿的费用更为昂贵。
随着《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的颁布,企业的环境信息将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负面的公众舆论和社会评价势必对企业形象和信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具备防范环境风险的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保持警惕,全面排查诊断企业从建立到生产、储存、流通、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中的环境风险,预防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下,我国在防范和处置企业突发性环境事件上取得了巨大成效。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落实是一项长期工作,企业必须重视环境风险防范,形成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积极有效地防范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突发性环境事件带来的危害。
应对突发事件的3个原则
突发环境事件是企业可能面临的典型环境风险之一,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坚持3个原则:
一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应急处置,预防先行。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做好风险防范措施。与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相比,事先防范成本较低且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必须树立充分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在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强对相关环境的数据监测,坚持防控在先、预警在先,排查隐患,防患于未然。
二是部门联动、权责统一。在应急处置的过程中,企业应遵循各部门联合管理的原则,明确分工,做到权责统一。由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这对企业如何合理应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负责人是企业内部应急处置的最高指挥者,应负责安排并督促企业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同时,企业各部门必须积极响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排查隐患,切断污染传播途径。
三是信息通畅、快速响应。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企业必须保持信息通畅,对内要求各部门信息共享,查明风险源以及污染源相关数据,实时发布监测数据与应急状况;对外要求企业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县级以上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部门的领导,切实履行环境安全职责,按规定主动报告事故情况,参与救援与处置,配合事件原因和责任调查。
我国相关法律对企业在预防突发环境事件中应尽的义务作了详细规定。《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规定:“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调查期间应当依法配合调查工作,接受调查组的询问,并如实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数据、记录等。”
构建全过程应急管理体系
环境保护部审议通过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环保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定位,从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4个主要环节构建全过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首先,采取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完善基础设施等风险控制措施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制定本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除了一些特定行业,企业应从5方面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即资料准备与环境风险识别、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分析、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应急管理差距分析、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划定突发环境事件等级。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队伍,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点,对企业的环境安全隐患进行定期、定点的检查,明确检查、巡查的频次,建立整改落实和跟踪督查的保障机制,并建立排查档案。对于发现后能够及时治理的安全隐患,企业应当立即采取治理措施,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对于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治理的环境安全隐患,应当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及时消除隐患。
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企业应当按照环保部门的有关要求和技术规范,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包括有效防止泄漏物质、消防水、污染雨水等扩散至外环境的收集、导流、拦截、降污等措施。
其次,要做好应急准备环节相关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阶段,企业应当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之上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重点是现场处置预案,侧重明确现场处置时的工作任务和程序。企业在制定突发环境应急预案时,应当立足于企业经营内容以及企业地理环境和应急资源准备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修订,确保预案切合实际、有效实用。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企业应做好应急保障工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撰写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演练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要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知识培训。同时,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装备和物资。
第三,完善突发环境事件中企业的应急处置制度。
企业造成或可能造成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当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切断或者控制污染源以防止危害扩大,并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以及向事发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企业应当服从环保部门的统一指挥,全面提供本单位应急处置相关的技术资料,协助维护应急现场秩序。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必须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指导并履行相关职责。
第四,从事后恢复环节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企业应积极投入事后恢复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展开污染损害评估工作。企业对于造成的环境污染,应积极补救,做好环境修复工作;对于造成的相关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应当给予补偿。企业还应当配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编制应急总结报告,总结事故原因以及应急工作的缺点与不足。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环境治理机构和投保环境责任险等措施,提高自身环境风险管理的能力,降低自身和社会的损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