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里防寒重于防暑

18.07.2017  06:14

  入伏后,天气越来越热,空调似乎成了避暑的必备设备。当你呆在空调房内,看着热辣蒸腾的窗外暗自庆幸时,您知道吗,一种名为“寒邪”的“妖怪”正在偷偷向你袭来。辽宁省名中医、沈阳市中医院针灸二病房主任赵钧表示,夏季过度依赖空调于健康无益,伏天,防寒重于防暑。

  中医认为,夏季应“使气得泄”,让阳气向外宣发,也就是说应该让身体适当地出汗,使体内积聚的寒邪排泄出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秋收”和“冬藏”。但如果长期呆在空调房内,违背了自然的规律,不仅夏季容易患上空调病,秋季还容易患上关节炎。

  空调吹出来“颈椎病”

  “这几天一直吹空调,我的整个脖子和后背都怕冷发凉,僵硬酸痛,脖子和手臂活动都不利索了,您快给我看看是不是颈椎病又犯了。”42岁的李女士这几天痛苦极了。医生检查后发现,李女士并不是颈椎病复发,而是项背肌筋膜炎。这又是一种什么病呢?

  原来,项背肌筋膜炎是由于身体虚弱、阳气不足,长期在空调房,项背部受风寒侵袭,寒主收引凝滞,肌肉长期收缩,血液循环不畅,使项背部的纤维组织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出现僵硬酸痛。可以说,这正是“空调病”的一种表现。

  “气不泄”寒邪憋出病

  夏季长期处于空调房内,甚至是长期处于温度较低的室内,是通过人为手段违背了自然规律的做法,容易让疾病找上门。

  ●肺功失调呼吸道受累

  正常来说,皮肤腠理开泄、汗出畅通的状态,也就是“使气得泄”。但室内外温差过大,肺脏要不停地接温湿度变化信息,调动全身加以应对。如此反复容易使肺功能调节跟不上,继而出现感冒发烧、鼻塞、胸闷腹胀、扁桃体肿大、气喘咳嗽等问题。经常出入空调房,使得忽冷忽热,让呼吸道的黏膜反复充血,容易导致炎症,甚至发展成慢性呼吸道疾病。

  ●血流不畅加大中风风险

  在低温的环境,血管会自然收缩。夏季炎热,是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畅通、代谢旺盛的季节。但过于依赖空调,甚至是越热的天气空调温度越低,人体从外界进入室内的那一刻,也许会让人感觉舒爽,但血管也在同一时间由于温差过大迅速收缩,使得充盈通畅的血液循环瞬间受阻,无形中加重心脏的负担,而处于低温的室内,使血管一直处于收缩状态,血液流通不畅顺,其实是增加了中风的危险。

  ●关节受累诱发关节炎

  关节炎本多见于冬季,但现在在夏天也不少见了,其实就是空调出吹来的。在空调房内最好不要让膝关节露在外面,因为毛孔舒张,腠理疏松,寒气容易入侵肌体,使得血液流通不畅,容易诱发关节炎。

  夏季应当宣泄湿邪

  “人再如何强大,都不可能脱离四季的自然循环规律。”赵钧表示,在夏天阳光充足,阳热之气充沛,本应是促使皮肤腠理开泄,让体内积聚的寒邪排泄出去,而当体内的气往外发散时,身体会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试想一下,如果长期处于温度远低于室外的环境,皮肤毛孔自动收缩,汗液排不出去了,湿邪就会被关闭于体内,从而导致头昏脑涨、四肢无力等情况的出现。夏天该排出去的没排出去,秋天该收敛的东西也就收不进来,从而对“秋收”和“冬藏”带来影响。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如果无节制地使用空调,使阳气不得宣泄,还会对健康带来长期的影响。长期使用空调的人也许都会有这种感觉:对于热的耐受越来越低了,一旦处于室外,温差变化很大,会导致身体自我调节、协调能力出现偏差而无法散热。其实人自身是拥有散热机能的,在温度高时,身体稍微出汗,调节体温。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指的就是心情安定,不烦躁,让身体内部机能发生作用,调节气温。而非通过外界因素,如冷饮、空调等来人为地改变体温。殊不知,空调阻止了内热的正常发散,让人变得“外寒内热”,甚至产生上火的感觉。而冷饮,则等于是在这团被冰包裹的火中再浇上一盆水,搅乱了身体机能的正常循环。

  贴心提醒

  赵钧表示,作为一名中医,自己家里的空调买了多年,几乎就没开过,“本身中医还是比较讲究这些的。”

  可是学习、工作的环境避免不了空调,这时候我们该如何避免患上空调病呢?

  首先,空调温度不要过低,最好是处于26-28摄氏度,让体温与室温不至于相差过大。如果控制不了空调温度,可以自备披肩或者外套,让自己保持在舒适的温度中。

  其次,减少呆在空调房的时间,可在上下午阳光不猛烈的时候走出户外,适当出出汗,让毛孔张开,将体内的湿气赶出来。

  再次,尽量心平气和,少吃热性的、煎炸、烧烤等容易让人燥热的食物。

  最后,可用桑叶、菊花泡茶,可清热解毒,预防“寒包火”型感冒。

  赵钧表示,如果已经在空调房里受了寒邪,可以到正规医院用拔罐的方法把寒邪表出来。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尚志文

  制图张宁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