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转变的着力点
“如今,中国的投资占GDP的作用很高,而中国人的储蓄率、投资比率都很高。今后,投资率依然会很高,到处都会有投资机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朱天在近日举办的“智慧连城。思享会”论坛上说道。
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太平人寿共同举办,朱天以“全球视角看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为主题作了演讲,就中国经济增长的过去、未来趋势深入剖析。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
在于投资、教育、技术进步
活动现场,朱天用严谨的数据、全球比较的视角,揭开种种围绕着中国经济增长谜团的答案。
中国经济增长之谜到底是什么?朱天认为,市场化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比其他国家增长更快的原因。中国的体制、市场干预和混合经济同样不是中国增长更快的原因,更不是中国增长的必要条件。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直接因素只有三个:第一是投资,物质资本的积累;第二是教育,人力资本的积累;第三是技术进步。这“三驾马车”才是经济真正增长的原因。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一个企业实现长期增长,一定落实到投资、教育、技术进步这三点。
朱天表示,长期的经济增长是一种趋势,趋势中有波动,波动时间太长会影响趋势,政府的作用就是尽量抹平这些波动。尽管目前短期经济有些波动,但对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仍然持乐观态度。
中国勤俭节约的文化也是中国快速积累物质的原因。中国重视教育,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也非常快,从而使我们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从而实现赶超。
朱天随后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在中国并不存在。这个概念模糊了中等收入国家之间巨大的差异,容易误导人们将经济发展速度简单地与收入水平挂钩。不管是制度还是文化,最终都是通过影响一个国家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技术进步的速度来影响经济增长的。
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除了技术供给,还要创新供给和劳动供给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教授也在现场进行了主题演讲。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集中表现在“四降一升”。
所谓“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企业利润下降、工业生产品出厂价格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以及潜在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逐步上升。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换挡阶段,我们必须有效解决好当前面临的供需结构错配矛盾,推动国民经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
姚景源还表示,如果劳动力报酬上涨是因为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升,从而带来财富增长,这是良性循环,但是如果因为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数量减少而造成人力成本上升,将直接形成企业成本压力。未来,中国经济转变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供给侧。供给不仅仅是技术供给,还要创新供给和劳动供给,要由人口数量红利转到人口质量之上。